
中南美洲大國巴西,在獨立之前曾被葡萄牙殖民將近三百五十年,漫長的殖民歲月除了帶來文化影響,也從非洲「運來」不少非裔奴隸。其中,被稱為巴伊亞娜(Baianas)的非裔婦女,在當時是巴西家庭裡免費的幫傭,負責打掃、煮飯、帶小孩,直到他們抗爭、靠著存私房錢買下自由,被奴役的生涯才終於停止。
在街角販賣手工美食、存錢,爭取自由的積極性展現了巴伊亞娜的韌性與智慧。時至今日,在巴西北部的巴伊亞州(Bahia),還能常常見到這群非裔婦女穿著特色服裝、積極分享自己的文化。
歐非文化融合後的經典穿搭

看到巴伊亞娜服飾的第一眼,會覺得長長的蓬蓬裙完全承襲了歐洲的巴洛克風格,蕾絲層層堆疊而成的美麗華服,和印象中巴西嘉年華裡由羽毛、葉子組成的清涼服裝大相徑庭。然而,細看的話會發現巴伊亞娜們身上有很多色彩鮮豔的配件,五顏六色的串珠項鍊、手環、耳環、手鍊等等,替行頭增添不少活潑朝氣、延續非洲文化的美感。

除了長裙和首飾外,另外一項顯眼的配件就是頭巾。同樣以白色色系為主,且多由蕾絲製成,巴伊亞娜們也會在頭巾上做些裝飾,展現自己的小巧思。其他隱藏版的服裝道具還包含了長裙底下的白色長褲以及馬甲。
巴伊亞娜依照服飾顏色及風格不同,還能細分成不同的族群。其中有一群婦女被稱為「賣炸黑眼豆餅的巴伊亞娜(Baiana de acaraje)」,以白色的傳統服飾聞名。

「賣炸黑眼豆餅的巴伊亞娜」之所以穿白色長裙,是要堅守由非洲帶至巴西的民間信仰「坎東伯雷(Candomble)」。
坎東伯雷教融合了多種宗教特色,雖然是多神信仰,不少神靈卻和天主教的聖人有互通性,也有部分相似的儀式。多年來,非裔族群為了避免遭到清算,都會對外宣稱自己是天主教徒,隱藏真實的信仰。直到2010年,巴西出現了「我信,故我說(He who is, say that he is.)」運動,鼓勵人民勇敢公開自己的宗教認同。其中,賣炸黑眼豆餅的巴伊亞娜便是以服裝展現自己的宗教思想,白色的長裙是向其中一位神明「Oxala」表示敬意。
巴伊亞娜的經典拿手菜

談到「賣炸黑眼豆餅的巴伊亞娜」,就不得不提他們的美食文化啦。
炸黑眼豆餅原名為「Acaraje(音同:阿嘎拉傑)」,由黑眼豆、蝦子、番茄、香料等揉成的麵團,放進棕櫚油裡高溫油炸後做成。想要吃得豐盛一點,也可以夾莎莎醬或是紅通通的蝦子。因為好看又好吃,是遊客到巴伊亞必吃的美味小點。

19世紀後期,法律開放非裔女性在太陽下山後於街上販賣小吃,於是從傍晚到黑夜,都能在街上看到販售炸黑眼豆餅的巴伊亞娜。這群勤奮的女性不但是巴西第一批努力存錢而獲得自由的黑奴,獲得「賣炸黑眼豆餅的巴伊亞娜」的美稱,在坎東伯雷信仰裡,這份工作更顯示了個人對神明的崇敬,讓他們及家人可以受到神明保佑。
替自己的人生以及文化爭取一席之地的美麗女性巴伊亞娜,讓我們看見堅毅又充滿活力的女性形象,無論是美食還是服裝,都因為堅守強烈特色而讓人為之嚮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