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方的太平洋海域上,座落著全世界第二大的島嶼:新幾內亞島。在畫有國界的地圖上看見它時,第一眼一定是先瞧見將島嶼一分為二、超級筆直的國界,西邊是印尼領土,東側則是在1975年脫離澳洲殖民、宣布獨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本島的中部為群山隆起的高地,樹木繁茂生長成森林,造成部族之間交流不易,因而至今仍保留了多種語言及部族文化。其中一項可以看出當地文化多樣性的工藝,就是婦女們手作的草編包--畢倫包(bilum)。


最經典、傳統的畢倫包由紅、白、黑、黃四色組成,由薑黃等天然原料替白色的纖維上色。顏色搭配隨部族的傳統圖騰不同來進行變化,從圖騰及編織手法可以看出不同部落代代流傳的習俗及偏好。
有趣的是,這四個顏色也是巴布紐亞幾內亞的國旗顏色!

各部族居住區域不同,用來製作草編包的原料也會因當地植被而變化。以劍麻製作畢倫包的過程為例,當地婦女採收劍麻莖後,要先用刀把帶刺的地方削除、並將莖幹砍成兩半,交給下一位工作人員用木棒敲打,讓汁液流出、變成接近白色的纖維。
由於劍麻汁液帶有毒性,負責這項工作的人需著長袖、手套,才能避免刺痛等反應。用木棍敲打出汁液後,再用小刀刮除剩下的雜質,直到雜質清除後,才能拉出其中一根劍麻纖維將原料捆成一綑,放置水裡洗淨,在太陽下曝曬。
一綑綑的劍麻曝曬完成後,負責搓揉草繩的婦女會將它們收回,用水稍微沾濕,避免太過乾燥的纖維於搓揉時斷裂損壞。依照所需的粗細安排纖維數量,揉成條至需要的長度。由於每一條纖維的長度不同,搓揉時會跑出一些「鬚鬚」,所以還會有一位婦女負責修剪參差不齊之處,才會交給最後的人進行編織。
用植物纖維編成的畢倫包,就和祕魯原住民建造的草繩橋一樣堅固耐用(延伸閱讀:八天蓋好一座草繩大橋?印加文明的草編智慧)。畢倫包原文「bilum」是「子宮」的意思,因而不僅能裝菜、裝雜貨,還能拿來揹小孩、扛小豬!堅韌的植物纖維搭配各部族的特殊手法,能把小孩裝在草編包裡掛在樹上悠哉舒適地午睡,比西遊記中,將小孩裝在鵝籠裡、懸掛於門前的比丘國還要神奇!
由於科技進步,畢倫包的顏色也越來越豐富,款式越來越多樣,但也難逃外國仿冒、傳統技藝流失等問題。不過即便到了今日,畢倫包依然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婦女輔佐家計的重要手工藝活、也是上市場的好夥伴,年輕一輩的女性就算不會編織,還是能在市場買到畢倫包,讓畢倫包不只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文化象徵,更是他們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看完這些,是不是也想有一只畢倫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