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網路崛起的神秘動物「草泥馬」在台灣風行一時,更是出現相關的手機遊戲與惡搞影片,幾乎無人不知這個神奇的物種。雖然「草泥馬」的暱稱是個玩笑,但卻真有其動物,也就是來自中南美洲的羊駝(alpaca)。
換言之,「草泥馬」並不是馬,而是屬於駱駝科,是中南美洲的原生種。除了羊駝以外,牠還有許多長相相似的親戚,包含駱馬(llama)、小羊駝(vicuña)、以及原駝(guanaco)。

家族裡,小羊駝雖然是身型最嬌小的,志氣卻很高,牠的毛皮被譽為世界上最貴的毛料。

小羊駝的毛料保暖、質地細緻、而且非常稀有,因為一隻小羊駝每三年只能產出200公克左右的羊毛,也因此,西班牙人於殖民時期來到中南美時見獵心喜,他們大量捕殺小羊駝運回歐洲、讓在安地斯山脈奔跑的小羊駝一度瀕臨絕種。
秘魯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1979年設立保護區(National Reserve of Salinas and Aguada Blanca),讓小羊駝、駱馬、原駝、以及羊駝能在這裡盡情奔跑,並且嚴格禁止任何人獵殺、捕捉。
原先導致小羊駝面臨絕種危機的時尚界也意識到濫捕濫殺會造成毛料供不應求,開始挹注資金、投入於小羊駝的保育。

雖然禁止獵殺,小羊駝毛料的經濟價值仍不容忽視。秘魯政府及當地人使用老祖宗的智慧,重新啟用查谷(Chaku/Chaccu)技法,以圍欄、剃毛、放生三步驟維持自然界的平衡,並限制每三年才能採收一次小羊駝的毛料。
三年一次的查谷需要大量人力,大家一起手拿彩色布料製成的長條圍欄,一步一步向小羊駝逼近,直到小羊駝被趕至柵欄裡。




(Pampa Galeras, Diario Correo, Peru Travel)
要從一望無際的安地斯山脈將小羊駝驅趕至小小的柵欄中聽起來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秘訣就在保護區裡的湖泊。當小羊駝從山陵上跑下來、到湖邊專心喝水時,就是人們出動、一網打盡的時刻。
這些被趕進柵欄的小羊駝會被仔細檢視,毛量足夠的會被剃毛、生病的會被治療、同時相關人員也會針對復育情況進行紀錄。
查谷現在也成了當地重要的觀光活動,不只當地人,學生、觀光客等等也加入了圍欄的行列。
曾經一度面臨絕種危機的小羊駝,因為古老智慧的復興,不但能盡情奔馳,也造福人類,在時尚界持續大放異彩、提供當地人觀光相關的工作機會,可見文明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的保護是能達到平衡的,端看我們是否願意花費心力、尋找尊重生物、同時也維持人類生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