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香客及信徒的年度盛事,大甲媽祖遶境,在4月8日起駕了,並預計花費十天完成今年的祈福旅程。幾乎就在同一時期,拉丁語系國家也迎來他們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聖週(Semana Santa),紀念耶穌受難、死亡、以及復活。今年的聖週從4月10日開始,到4月17日復活節結束,和媽祖遶境幾乎時間重疊,非常巧呢!


今年的大甲媽祖遶境和拉丁語系國家的聖週剛好在同一時間(好房網、ABC)
位於南美洲地理中心的巴拉圭因為曾受到西班牙殖民,而有了慶祝聖週的傳統,但讓他們的聖週文化展現濃厚的巴拉圭色彩,則是源自一道全家總動員一起製作的家庭美食:樹薯起司餅(Chipa)!


巴拉圭位處南美洲的中心,慶祝聖週時會全家聚首、製作樹薯起司餅
(Google Map, Lambaré Mbarete)
巴拉圭家庭固定會在聖週之中的星期二及星期三製作樹薯起司餅,不僅住在家的成員們要幫忙,就連平常居住在外的家人也都會返鄉、全員集合參與這場盛會,迎接復活節的到來!
家家戶戶可能都有自己的樹薯起司餅私房食譜,但最傳統的做法通常使用樹薯粉、起司、蛋、牛奶、豬油或植物油、以及大茴香等食材。

一般而言,女性負責混合材料、揉麵團、將麵團捏出造型;家族裡的男性成員則負責烤爐的準備以及烘烤麵包。
製作樹薯起司餅時,巴拉圭人會使用當地傳統的土窯「搭搭跨(tatakua)」來烘烤麵團。「tatakua」在巴拉圭方言瓜拉尼語(Guarani)中,是「火焰之洞」的意思。
製作樹薯起司餅時,將土窯加熱至可以烘烤麵團、又不至於使麵團燒焦的程度,就是男性們的工作。

早期,信徒們必須在聖週時吃齋,減少進食、開火,所以一次做很多個耐放不易壞的樹薯起司餅,在齋期時食用,就成了巴拉圭的傳統。
但時至今日,仍然嚴格遵守齋期規矩的人已經沒那麼多了,樹薯起司餅從二、三十年前開始有了全新的意義,是巴拉圭人互相分享,展現友好情誼的方式。不管是拜訪鄰居、朋友、還是親戚,都可以送上樹薯起司餅,每一塊都是滿滿的心意!

(整理自La Nción、EFE、Lonely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