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馬雅神靈的搖籃-吊床 (Hamaca) 的原型
一般認為,吊床源自於西元9-10世紀興起的馬雅人所發明,作為馬雅文化最為人所知的遺址「提卡爾(Tikal)」,提卡爾人稱自己生活的城市是「繩結之城(Mutal)」或是「第一繩結之城(Yax Mutal)」,可見對於編織文化的發達。

馬雅王國多分佈於海邊漁村或是熱帶叢林之中,例如提卡爾位於瓜地馬拉佩藤伊扎湖(Lake Petén Itzá)北方的熱帶雨林之中,炙熱又潮濕的天氣,蚊蟲肆虐,往往讓人睡不得一頓好覺。因此當時的馬雅民族使用阿默克樹(Hamack tree)樹皮的纖維,搓成條狀編織出現代吊床的原型。後來轉變成用中美洲隨處可得的龍舌蘭植物,抽絲後編織成更具柔軟性和彈性的吊床。




馬雅人暱稱吊床是「神靈給予的搖籃」,顯示了他們對於吊床的愛惜與珍視。以魚網編織的方式,留下較大的編織孔隙,這個傳統形式的吊床也一直被保存至今,被稱為馬雅式吊床。如今的馬雅式吊床使用輕盈、快乾的七彩尼龍繩為主,網狀的結構較為透氣涼爽,在炎炎夏日中更能感受到涼意。這類型的吊床,在墨西哥的海灘勝地猶加敦半島(Yucatan)仍被當地的馬雅人繼續傳承下去。

委內瑞拉-五彩斑斕的瓦尤吊床 (Chinchorro)

還記得 南南計畫01 最初介紹過的瓦尤人嗎?位於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交界一帶亞馬遜叢林的原住民——瓦尤(Wayuu)以婦女們代代相傳的編織巧手聞名於世,這個僅由母親傳授給女兒及孫女的技藝,不僅展現在編織包上,更在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傢俱「吊床」上展露無遺。

有別於馬雅人漁網般的吊床樣式,瓦尤人用他們擅長的織布作為吊床的主體,從野生棉花開始捻線、染色、編織,用織布機一上一下地織出美麗的圖騰,以完整布料去全面包裹自己的吊床模式,不僅是為了美觀,同時也兼具了透氣和防蚊的功效,後續衍生出的軍用叢林吊床、現代吊床亦多是來自委內瑞拉的瓦尤式吊床。


一張瓦尤編織的吊床往往需要二至四個月才能完成,也使得吊床成為隆重與奢華的象徵。傳統上來說,一個瓦尤女孩若要出嫁,夫家會給女方家庭一張編織好的瓦尤吊床,作為迎娶新娘的娉禮。時直至今,吊床已經不是新娘的賠禮,但對於哥倫比亞、委內瑞拉一帶的南美洲人來說,擁有一張委內瑞拉樣式的吊床,仍然是一個對自己最慷慨又最大方的禮物,為自己帶來最高的享受。
尼加拉瓜-混合歐式垂飾的馬薩亞吊床(Hamaca Masaya)

20世紀初,吊床逐漸進入城市和居家,編織密度開始增加。為了讓人舒適地躺在吊床上,不會有馬雅式吊床大網眼的「綁肉」狀況,尼加拉瓜的馬薩亞發展出吊床的全新樣式。他們將原本馬雅式常用的防水尼龍繩,改換成厚實柔軟的棉繩,吊床兩端的線串到牢固的木棍上,使編織好的吊床床面能夠完整展開,人能好好地躺在上面享受悠閒晃盪的感覺,這也使得馬薩亞吊床成為現在中南美洲的工藝主流。

而馬薩亞吊床獨具的垂墜邊飾,則是源於歐洲刺繡技術與和綴飾風格,當時隨著殖民傳入拉丁美洲小鎮裡,當地婦女將之融入吊床編織中,在一鉤一線間,垂飾呈現出當地婦女的想像與家族的記憶,讓每張吊床都有它獨特的樣貌,不僅愜意,而且美麗。
拉美吊床的延伸 — 吊椅 (Hamaca Colgante)


每張吊床,不管哪種樣式,都是拉美的工藝師們透過巧手,親手編織起來的藝品,也是每個家族代代相傳的記憶。但有鑑於現代公寓少有空間能夠放置一張完整的吊床,因此設計上也有了新的形式——「吊椅」。吊椅兼顧吊床的舒適及空間的考量,使都市人不論在陽台、客廳,或是自己的房間中,都能感受到南風吹來微微搖晃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