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吉爾吉斯,離開相對現代的首都比斯凱克(Bishkek)之後,時常可以看到廣大草原上的馬群及羊群,他們安靜地在路旁休息、吃草。現代的汽油車在道路上行駛著,而馬也在身側奔馳,對吉爾吉斯人來說,似乎絲毫不會格格不入。馬在吉爾吉斯除了是重要的交通支柱,也在當地生活裡被深深地依賴著。
許多人對於中亞的想像,可能是沙漠與草原的乾燥氣候,但實際上,位於中亞內陸的吉爾吉斯,卻是個水源充足的山區。吉爾吉斯整國90%以上都是山脈,全國平均海拔將近三千公尺,最高的山可達七千公尺以上,而山裡面的湖泊也將近兩千座。如此多山的地形,只剩下20%的土地能夠耕作,但也因此讓畜牧業十分發達。

吉爾吉斯主要產業之一便是畜牧業,多為放牧管理,在吉爾吉斯較低海拔的地方,很常能看見馬群、綿羊或山羊在山坡草地上休息吃草。春季時,牧場踏滿了馬蹄痕,馬匹自由往返牧場與高山的過程中,也幫助了草木的再生。
吉爾吉斯現今常見的馬品種,並非原生種類,而是交雜配種而來,稱為「新吉爾吉斯馬」(Novo kirgiz)。原生的吉爾吉斯馬較為矮小強韌,因此後來與較高大但也脆弱的俄羅斯品種(Don或是Thoroughbred)交互配種,繁殖出如今普遍的馬種。雖然原生吉爾吉斯馬的數量有減少,但整體的發展仍是穩定的。

馬在吉爾吉斯生活中有著重要角色。由於多山的環境,有著許多山路或碎石陡坡,馬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交通工具,甚至到現在有了現代車輛,馬仍然比車更能在吉爾吉斯的山間移動。在路上常可見到馬群翻山越嶺載著人與貨物,或是有人騎馬引導著放養的羊群,也能快速驅趕野狼不受侵擾。這樣騎馬的生活,在吉爾吉斯的觀光近來逐漸興盛時也軋上一角。隨著世界各地的旅客們遠道而來,往往都想體驗馬背上的民族生活,透過騎馬感受與在地的連結。

中亞人們對動物的使用往往十分徹底,或許也是一種惜物的展現。在吉爾吉斯,馬除了交通移動外,也作為食物而被食用。在當地,馬肉料理最知名的一道菜,叫做「Bechbarmak」,意思是「五隻手指」,內容是燉馬肉湯加上刀削麵食,這是當地宴會上常見的大菜。除了馬肉以外,新鮮馬奶或發酵馬奶酒「Kymyz」也非常普遍;與牛奶不同,馬奶味道偏酸、脂肪量低、營養價值高,聽說還具醫療用途。
馬深入吉爾吉斯人的生活,賽馬節(Horse Festival/Equestrian Games)則是每年的盛大節慶,節慶裡最著名的活動便是「KökBöru」比賽,源自於牧民們騎馬驅趕狼隻、防衛狼群襲擊的傳統。在比賽中,會分成兩隊人馬,將去頭的綿羊或山羊身體置於中央,由兩隊人馬互相追逐競賽,將搶奪到的羊隻擲到指定位子則得分。騎馬搶奪羊隻的比賽過程十分激烈,也常會發生危險。

賽馬節另一個知名「追親」活動(Kyz Koumaiy),源於一種牧民傳統婚禮。由一名男子與一名女子一同進行。男子騎著馬從後方追趕女孩,若能親吻到她便能迎娶回家,而騎在前方的女子則要試圖逃過男子的追求。

賽馬節依照舉辦地區的不同,內容也會有許些差別,但都呈現了當地持續且具歷史性的游牧生活。除了上述兩種競賽外,還有搭建蒙古包、傳統歌謠與舞蹈、新生兒祈福儀式、賽氂牛……等,如今觀光逐漸繁盛,也吸引著許多外國遊客參與。
與台灣相隔不遠的中亞大陸上,馬匹對於吉爾吉斯人來說,是生活、文化與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從傳統遊牧民族生活的陪伴,到現在經濟與觀光的發展,與整個吉爾吉斯生活形成密不可分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