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在卡達舉辦,也是世界盃首次在阿拉伯世界舉辦,而卡達的吉祥物則是「阿拉伯頭巾」(Kiffiyeh)。

頭巾、面紗在伊斯蘭世界有著許多類型,也存在性別與政治上的不同爭議,不過,與近期伊朗反面紗運動的女性面紗/頭巾(Hijab)不同,阿拉伯頭巾 Kiffiyeh 來自另一個複雜的政治衝突,要追溯到近一個世紀前,巴勒斯坦人們將頭巾繡上圖騰,宣示民族的認同,以及後來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象徵。

國土爭議使得巴勒斯坦動盪不安
20世紀,由於宗教以及國土爭議,巴勒斯坦的國土被歐美等國協議分割,意在幫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地區重新建國,這使得巴勒斯坦地區內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發生了摩擦,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阿拉伯起義,產生了流血衝突。當時的阿拉伯人──無論是游擊隊或是平民──皆以阿拉伯頭巾掩面,以掩蓋身分,不被其他人所攻擊。
二戰過後,以色列在此建國/復國,也促使巴勒斯坦的民族主義更加高漲,民間興起許多民族運動。一位名為Yasser Arafat的年輕人,創建如今知名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PLO),這是一個主張以極端武力攻擊以色列的激進組織,他讓成員們以黑色繩子在頭頂固定阿拉伯頭巾,作為反抗的象徵,其他巴勒斯坦人也紛紛效法,使得頭巾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意象。

巴勒斯坦官方設立全國阿拉伯頭巾日
歷經20世紀的國際風雲,阿拉伯頭巾如今在巴勒斯坦人民心中,已不再是普通的頭飾,更在阿拉伯世界蘊含著政治象徵,無論是政客、活動家,都會戴上頭巾展現對巴勒斯坦的支持認同,他們嚴加要求要戴在頭上或是胸口,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他們出席國際場合演講,仍戴著阿拉伯頭巾的緣故。
有鑑於阿拉伯頭巾的象徵意義,巴勒斯坦國家教育部將全國阿拉伯頭巾日,與11月的「巴勒斯坦獨立宣言日」訂為同一天,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也不要忘記阿拉伯頭巾的意義。這一天,巴勒斯坦人會一起配戴頭巾,會感受到真正的自由。

頭巾工廠卻在巴勒斯坦國內漸漸衰微
因為阿拉伯頭巾在巴勒斯坦國內盛行,在70~80年代,巴勒斯坦國內的頭巾產業日漸興盛,一間工廠一年可以生產超過10萬個阿拉伯頭巾,迎來了頭巾的興盛,除了傳統的黑白圖案外,他們也因應其他阿拉伯鄰國需求,生產不同的圖樣,同樣獲得好評。
但是在全球化的來襲之下,大量廉價的中國產品進入巴勒斯坦國內,衝擊了巴勒斯坦產業,也包括頭巾產業,儘管巴勒斯坦人民意識到貿易競爭,並開始宣揚本國製造,但頭巾工廠一間間倒閉,如今在巴勒斯坦境內,僅剩下最後一間阿拉伯頭巾工廠。
廠長Hirbawi Textiles堅守著這間工廠,他已經開設了將近60年,最高曾經雇用40人,現在只剩下他以及僅剩的員工在維持機台的運行。Hirbawi Textiles表示,他所守護的不僅是一份事業,而是巴勒斯坦人的象徵,他會努力提高自家產品的品質,讓巴勒斯坦人戴上屬於巴勒斯坦最純粹的阿拉伯頭巾。
更多世界的隅消息


我可不坐普通人的椅子!非洲喀麥隆的椅凳文化
喀麥隆的巴米累克人有非常獨特的椅凳文化,椅子分成「平民款」及「貴族款」兩種。平民誤坐貴族的椅子會受到懲罰。相對的,如果沒有適合身份的椅子,貴族也會寧可站到腿痠也不坐下!

墨西哥獨門陶藝——赤泥與黑陶,你喜歡哪一個?
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保留了不少傳統文化,不少小鎮都有流傳多年的特色陶器工藝。有些如赤泥陶器與時俱進、至今仍是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另一個村莊的黑陶罐則是閃閃發亮,成為最時尚的擺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