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天未亮,沿著海一路向北前往海岬 Cabo de La Vela,意思是「航行之角」,歐洲人在最早踏上的南美洲便是在此。瓜希拉半島除了因瓦尤編織聞名世界,也有著拉丁美洲最大的露天煤礦場(Cerrejón),同時有鹽田(Salina de Manaure)與天然氣,擁有即為豐富的天然資源。

儘管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及享譽世界的編織工藝,但其實對於地方人們的生活,卻沒有帶來基本的改善。實際上在路途中,不斷地看到媽媽帶著小孩在路上乞討,或小孩帶著更小的小孩從路旁衝出來,追著觀光客的車,有的甚至拉起繩子試圖攔下車子。貧窮在這裡並不陌生。當地開採天然資源的事業,雖雇用許多當地的勞動力,但大多背後都為大型外資,似乎沒有因此為當地帶來發展。例如開採礦產需要大量用水,加上近年來的氣候變遷雨量不穩,因而造成搶奪民生用水的狀況,讓這邊的生活條件更為艱困。

抵達Cabo de La Vela,我們徒步登上山丘Pilón de Azúcar,眺望蔚藍色的加勒比海,與另一側沙漠形成令人屏息的景緻。這座山丘也是瓦尤人的聖山,而這樣遺世獨立的絕美景色,吸引許多觀光客在海灘玩水曬太陽。

離海灘不遠處有一排瓦尤人的露天小市集,我和其中一些瓦尤少女們搭上話才發現,她們約莫20-30歲的年紀,各自都已有至少2個以上的孩子,甚至有一位已經是6個小孩的媽媽。她們聚在一起一邊編織包包,一邊彼此打鬧;他們說著瓦尤語,也教了我幾句。從她們編織的速度,看到一捲捲的棉線在她們巧手中,熟練的形成美麗的圖案。

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
這次在瓜希拉行程是委由當地的NGO朋友安排,他們也經營生態行程 History Traveller。創辦人Pao曾在紐約修讀歷史與人類學,後來到這邊的礦產公司的基金會工作,而在當地教了幾年書,後來意識到這邊需要的不只是學校教育,後成立了組織希望結合生態保育做文化歷史行程。對哥倫比亞人來說,瓜希拉半島既偏遠又神秘,大家不了解的狀況下,這裡的原住民長期遭受歧視,她希望讓更多外面的人體會這裡的文化,進而改善外界對這裡的印象。
Pao同時也是一個美國基金會Creata的青年創業計畫的主持人,協助當地年輕人創業,像是開美容院、餐廳或其他類型服務業,希望能提供更多正式就業機會,也提供免費就業輔導課程。而其中一個計畫,也是輔導當地的瓦尤女性成立自己的編織工作坊,希望保存她們的編織傳統,也同時幫她們接案,或連結國際市場。


當我們與當地編織者交流更加深入後,同時發現瓦尤包向國際市場發展的過程,也發現最初的編織者仍難以藉編織改善自身的生活。
當地瓦尤婦女希望能夠組織自己的工坊,由產地直接銷售給末端消費者,在資訊不對等的環境與生活條件下,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難以抵達的瓦尤部落,以及不易接觸的瓦尤婦女,讓國際市場的採購買家很難真正遇見瓦尤編織者本人。加上語言不通與文化隔閡,通常需要中介者來協助處理訂購、物流金流等複雜的貿易流程,對於大部分教育程度有限的瓦尤人,是相當挑戰的。而Pao希望藉由就業輔導課程和工作坊,未來讓更多瓦尤婦女加入,學習這些事情,也許這樣的學習速度緩慢,但累積的成果可能是厚實的,並且是能傳承留在自己家鄉的。
南南之隅從4年前開始,介紹的第一項世界工藝物件,就是瓦尤編織包,那次募資計畫資助了當地的水資源開採。經過幾年我們也有些成長與收穫,在這幾天身處當地更多瞭解當地,並且跟Pao深談後,目前正積極討論更深入的合作模式,希望與瓦尤編織婦女共同成長。不確定會需要多少時間,也避免過度承諾,希望讓我們自己心中在此出現的一顆小種子慢慢發芽,發展出可持續的長期模式。若未來有任何新計畫,也會跟長期支持我們的南朋友一同分享。
(參考資料 Min and Mon、The Borgen Project、IWGIA)
更多世界的隅消息


吳哥窟之外:柬埔寨的藺草與柳籐編織工藝
吳哥窟所在地的柬埔寨暹粒市,有包括石雕、絲綢等藝品創作,同樣在距離觀光吳哥窟與暹粒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村落中,當地村民的日均收入不到3美元,卻有著令人目不暇給的編織手藝…

宰牲節-伊斯蘭世界的舊曆新年
伊斯蘭世界中最重要的節慶之一,在麥加朝聖結束後,世界各地教徒都會盛大慶祝。這幾天如同伊斯蘭教徒的農曆新年,是家人相聚吃團圓飯的日子。慶祝而食用的肉類不只跟家人享用,也要分送給窮人,讓每個信徒都能在這時候享用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