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亞美尼亞薄餅不但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慾,還成了文化象徵(Wild Armenia)

在土耳其和伊朗交界處北邊,有個只比台灣小一點的國家——亞美尼亞。相對於台灣人對米飯的喜愛,亞美尼亞薄餅(lavash)則是亞美尼亞飯桌上,餐餐不可缺少的食物。亞美尼亞薄餅不只滿足了當地人的口腹之慾,也成了亞美尼亞的文化象徵,在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說中,亞美尼亞薄餅因為一場國王間的射箭大賽,而成為當地的主食。

某次戰爭後,亞美尼亞國王亞蘭(Aram)被強大的鄰國國王亞述王擄為階下囚。國王亞蘭是個品行超群、捍衛國土的男人,寧死也不投降。亞述王敬重這樣的對手,於是要求國王亞蘭十天後和他來場射箭大賽,只要他能在不吃不喝、被監禁的情形下,於十天後的射箭大賽獲勝,亞述王便會放他一條生路,讓他重獲自由。亞蘭思索了一晚,決定接受這個挑戰,條件是他要亞美尼亞軍隊替他製作一個精美華麗的盾。

亞美尼亞薄餅之所以成為當地文化象徵有個有趣的傳說(Arara)

亞述王答應這個要求,他遣送信使前往亞美尼亞。亞美尼亞的士兵們剛接到消息時一頭霧水,不明白射箭比賽時使用盾的用意,但在思索後明白了國王的心機,開始把薄薄的亞美尼亞餅黏在盾的背後,讓信使帶回去給亞蘭。

國王亞蘭每天都找藉口批評信使帶回來的盾,信使們便來來回回十天幫忙拿盾來回,也在茫然不知的情形之下,幫亞蘭帶回讓他充饑的亞美尼亞薄餅。最後國王亞蘭獲得了射箭大賽的勝利,並充滿感激地宣布亞美尼亞薄餅為該國唯一的麵包類主食。

薄餅的製作,男女性會分工合作 ( Lavash & Tonir Museum )

美味的亞美尼亞薄餅主要由婦女來製作,男人們則是負責架爐灶和生火。生火的材料可能是樹枝、稻草、或是乾掉的牛糞,燃燒時能順便驅逐蚊蟲。

爐灶(tonir)對於亞美尼亞薄餅的製作非常重要,能帶給薄餅獨特且難以取代的風味。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更方便的器具,但人們上街販售薄餅時,無論如何都要說是用爐灶烘烤的,才能激起客人的購買慾。有些年輕的亞美尼亞人會孝順地替長輩更新烘烤的機材,但傳統的亞美尼亞婦女絕不會輕易放棄爐灶,就算要慢慢生火,也堅持爐烤的才夠香。

在爐灶(tonir)中烘烤的亞美尼亞薄餅(Armenia Discovery)

一般而言,亞美尼亞薄餅的製作需要至少三位婦女,流程包含用水、麵粉、鹽製作麵團,將麵團捏成小圓麵包狀,再將小圓麵包桿成薄薄一片。接著使用一個有趣的塑形器具「圓形坐墊(rebata)」,它的功能是讓薄片定型、讓婦女們能用力一揮,將圓形坐墊上的麵糰黏到爐灶壁上烘烤。經過三十秒到一分鐘後,用一根鐵棒將薄餅取出,亞美尼亞薄餅就大功告成了。

流程、材料及薄餅看似簡單,卻非常耗費體力與人力,要有一定肌力和技術的亞美尼亞婦女才能勝任這個工作。

另外一個成為薄餅製作人員的條件,則是擁有健康與快樂的心靈。亞美尼亞人相信薄餅能帶給人們好運,所以婦女們在製作前會吟誦祝詞,相信只有快樂的心才能做出漂亮的餅、並帶給食用的人幸福。亞美尼亞人對薄餅的期許也出現在婚禮上,在當地的婚禮中,當新郎新娘抵達時,新郎的媽媽會各掛一塊薄餅在兩人的肩上,有一說是期許他們衣食無缺、且珍惜食物,另外一個說法則是祝福他們萬事順利、早生貴子。

傳統的亞美尼亞婚禮上,新郎新娘肩上要各掛一塊亞美尼亞薄餅(Festival)

傳統上,亞美尼亞人會在秋天時聚集起來,進行大規模製作,一個市場裡可以看見十五到二十位婦女帶著自家製作的薄餅進行販售,這些薄餅是家家戶戶的存糧,要儲存足夠的量度過寒冷的冬天。

亞美尼亞薄餅依照區域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大小、口感、外觀,也成了亞美尼亞人思鄉的味道。不管是包烤肉當主餐、還是起司當點心,每一口都是幸福,也是讓亞美尼亞人不論身處何方,都能藉由薄餅延續文化身份認同。

美味的薄餅夾烤肉(Armenia Discover)
更多世界的地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