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摩洛哥最有名的飲品莫過於薄荷茶了,但不產茶的摩洛哥,究竟是如何發展出薄荷茶這種國民飲品呢?

薄荷茶的歷史

薄荷茶是以未發酵綠茶作為基底,大約是在18世紀初,茶才傳入北非,並一直到克里米亞戰爭後才開始在當地傳開來有點耳熟又陌生吧,克里米亞戰爭開打,是俄國在1853年時想趁鄂圖曼帝國衰弱之時,趁機朝歐洲擴張,最後連英法也下場組聯軍抗俄,大家在黑海旁的克里米亞半島開打。這是世上第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工業化後,大家第一次拿膛線步槍、蒸汽動力船互相攻擊。

薄荷茶正是此時由英國商人傳入摩洛哥,並輾轉傳入西撒哈拉跟馬格里布(Al-Maġrib,阿拉伯語中的日落之地,指阿特拉斯山脈與地中海之間的土地,現今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一帶),並迅速地在當地火熱起來。到1880年左右,糖跟茶已佔了摩洛哥1/4的進口值。或許在19世紀時台灣出口的那些茶跟糖,除了歐洲人買單,也進到了北非馬格里布與撒哈拉沙漠

傳入摩洛哥的綠茶主要是中國珠茶品種,也就是英國人所謂的火藥茶(gunpowder tea),因茶採滾動方式烘焙成形,狀似一顆顆彈藥而得其名。

不同於英國人熱愛添加牛奶,北非人早在茶傳入前就習慣飲用藥草茶,也就是以熱水沖泡薄荷、鼠尾草等新鮮葉子,因此綠茶傳入後,藥草、糖、綠茶成了北非飲品的黃金鐵三角。麥克內斯(Meknes)一帶出產摩洛哥最棒的薄荷葉,細長的綠葉子,是最經典的選擇。冬天的時候,中亞苦蒿、鼠尾草等葉子也會入茶。

當然,喝茶習慣也會因地而異,例如在大城非斯(Fes),茶多為金、香、偏淡,住在阿特拉斯山脈(Atlas)的柏柏人則偏好多種藥草混合飲用。再往南部,由於離港口越遠,糖取得不易,茶會較不甜、並且更濃。

日常喝茶文化

茶是馬格里布的社交生活必備品。甚至在一般人家裡,有多套茶具也是家常便飯。為客人備上一杯薄荷茶是絕不可少的待客禮儀,也是歡迎的展現。「你一定要奉茶,這是在血液中的。這是文化。」摩洛哥人會這樣說。

茶開啟一天也結束一天,茶伴在餐中也在用餐前後,茶無所不在。他們同時也相信茶很健康,是很好的飲料。傳統習俗中,主人上茶時至少要奉上三杯茶,客人也至少必須喝三杯,拒絕主人的獻茶是不禮貌的。

三杯茶因時間的間距讓茶有不同的風味。在馬格里布的諺語中「第一杯如生命般優雅,第二杯如愛濃烈,第三杯如死亡般苦澀。」

摩洛哥人講究喝茶,宛若儀式,耐心、精確、緩慢。他們會用兩個茶壺,將茶倒入杯中,又倒回茶壺,如此來回數次,確認茶葉與糖混合均勻。

除此之外,有個很炫的伎倆也常見:將茶從杯子高高的上方,緩緩倒入精巧可愛的容器裡,卻連一滴都不會灑出來,就連那悅耳的入杯聲,都成了飲茶的重要感官經驗。一些摩洛哥人認為,這樣做也可以讓茶冷卻、增加茶的質地。

倒茶是如此、喝茶也要不疾不徐。「不管有多重要的事該做,永遠都有時間是給朋友,還有喝茶。」這是摩洛哥人的喝茶哲學。

在摩洛哥這樣伊斯蘭國家,酒精是被禁止的。所以薄荷茶還有「摩洛哥威士忌」之稱。以茶代酒,與朋友相聚常是一同飲茶,很多重要、美好的回憶都是在喝茶時發生的。所以到摩洛哥旅行時,碰上朋友邀請你喝茶,可別錯過了,或許日後回憶裡,也多一道獨特香甜的薄荷味。

閱讀更多:摩洛哥柏柏人的家居日常

來去逛逛:北非家居工藝選物

分享及相關文章

[DISPLAY_ULTIMATE_SOCIAL_ICONS]
分享給LINE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