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即北半球春天初始之日,太陽直射赤道,白晝從是日開始增長,萬象新生,這一天在傳統的波斯曆中,是一年的開始,如同華人的農曆年。這一天在波斯語中稱為「諾魯茲」(نوروز / Nowruz),「諾」(نو /now)是「新的」的意思,「魯茲」(روز / ruz)則是「日子」。
慶祝諾魯茲節已經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源自於古波斯的傳統宗教拜火教(也稱祆教),是由拜火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所訂立的節日。中亞各國共享著波斯文化傳統,除了伊朗作為主要傳承國外,其他國家也過著這個傳統的諾魯茲節,有幾項具指標性的習俗,在現代依然非常盛行。

例如,在諾魯茲節正式開始前一個周三夜晚,是伊朗人的「跳火節(Chaharshanbe Suri)」,代表「紅色星期三」之意。這天,他們跨火堆、放鞭炮,對篝火唱歌,歌詞中「我的黃色是你的,你的紅色是我的」,以期盼火能帶走病痛,取得溫暖、健康與活力。
在紅色星期三的前夕,伊朗人會變裝上街,挨家挨戶在門外用湯匙敲碗盤(Spoon banging,قاشق زنی ),換取一些小零嘴,活動類似西方的萬聖節。亞塞拜然的小孩則是在節慶前的最後一個週二進行這個習俗。他們敲門後,會把帽子或小籃子留在門檻,偷偷躲在一旁等待屋主來放零食。
在中亞北部的亞塞拜然也有諾魯茲節,他們則從新年前一個月就開始慶祝了。新年前的四個星期二,都會舉行盛大慶典,分別讚頌水、火、大地與風。而在中亞東邊的吉爾吉斯人,則在新年裡進行賽馬及傳統角力,如同之前介紹過的賽馬節。

到了諾魯茲節前一晚的除夕夜,伊朗人會圍繞著「七喜桌」守夜,等待著新年來到,擺七喜桌的習俗據說是近百年才開始流行。七喜桌是指在桌上擺放波斯語中七項「S」開頭的物品,最經典的組合為:
1. 綠色的麥苗(Sabze):象徵重生。
2. 蘋果(sib):代表著健康、美麗之意。
3. 醋(Serkeh):長壽與耐心。
4. 蒜(seer):健康。
5. 麥芽布丁(Saamanu):生命的豐足。
6.沙棗(Senjad):代表堅忍不移。
7. 鹽膚木(Sumaq)(紅色):新年日出。
但隨著各地風俗民情的不同,以及人們追求豐盛的心理,也有家庭會擺放更多樣物品,金魚、可蘭經、彩蛋等也是常見的供品。不知哪一年開始流行新年前夕買金魚,因為民眾太過熱愛在年前買,又在年後放生,每年造成百萬隻金魚的暴斃,導致動保團體挺身呼籲人們停止這項作為,甚至伊朗總統魯哈尼也曾在拜年時,身旁擺放一個沒有金魚、只放著橘子的金魚缸,帶頭示範影響民眾。

諾魯茲為期十三天,在第十三天也就是最後一天,伊朗人會進行「擺脫十三」(sizdah bedar)的行程,因為 13 對他們來說是不吉利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一定要出外踏青,要是留在家裡,接下來一年都不會順遂。
諾魯茲節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重要無形文化資產,由亞塞拜然、印度、伊朗、吉爾吉斯、巴基斯坦、土耳其和烏茲別克共同申報,跨國列名。下次在三月時節的時候到這些國度旅行,一定能感受到他們對新春滿滿的期待與歡樂!
拜火教
拜火教在金庸武俠小說十分有名,即是《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的原型。拜火教發源於西元前六至七世紀,隨著波斯帝國的擴張而興盛,信眾廣遍中亞,其對善惡二元的觀念影響後來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甚多。因其對善與惡分明的觀念,在春分日照開始增長之時,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的,因此被特別紀念訂立為新年。
七世紀,阿拉伯帝國入侵波斯,拜火教隨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224-651)的覆滅幾乎一蹶不振,伊朗從此成為伊斯蘭教的領土,諸多傳統習俗與慶典因而被打壓與廢除,唯獨諾吾魯茲節依然延續下來。在往後波斯王朝再度興起後,也成為傳統的象徵,地位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