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柬埔寨,最先映入腦海的應該是吳哥窟(Angkor Wat),吳哥窟不僅是世界遺產,還被認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映照出距台灣僅三小時航程的柬埔寨,著實是個有豐厚藝術底蘊的國家。
吳哥窟的所在地暹粒市(Siem Reap),可以看見許多藝品創作,從頗負盛名的吳哥窟石雕,到觀光區販售的絲綢紡織,但與尋常百姓最息息相關的,還是他們家家戶戶都會上一點的柳籐編織工藝(Tbanh Kantrak),深入在柬埔寨的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中。

距離吳哥窟與暹粒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村子中,當地村民的日均收入不到3美元,因此許多村落婦女用上他們的手藝,編織籃子添補家用。多數的編織籃使用切成薄片的竹子、棕櫚葉或蘆葦草製成,過程十分費工,若以兩個手掌寬的竹籃來說,婦女們需花上半天到一天的時間才能編織好一只竹籃。累積到一些量時,會有從市區過來的小商人,以一件1,000柬幣(約0.25美金)的價錢向婦女們收購,再拿到市場上販售。


柬埔寨的過去與近代
吳哥窟來自有著千年歷史的吳哥王朝,12 世紀時領土幾乎遍及整個東南亞,作為中南半島最強盛的王朝高棉(Khmer),融合了印度及佛教文化,打造出鼎盛一時的吳哥王國。高棉文化的淵遠流長,包括泰國中北部、越南南部等鄰近國家,從語言、建築、宗教、風俗和生活習慣中,都能隱約看見當時吳哥王朝的影響。
不過從原先鼎盛的王朝歷史,走向如今村落人民日收入不到3美元,這無法避開在1975-1979年期間,由柬埔寨共產黨「赤柬」(又稱紅色高棉)統治的歷史。當時許多受過知識份子與菁英階層遭到殺害,至今仍無法擺脫專制統治。喪失許多菁英階層的柬埔寨,大部分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也缺乏專業謀生技巧,多數人民仍是以務農、或勞力密集代工為主。許多鄉村家庭中的男性會到都市裡打零工,而傳統的編織手藝則成為了女性分擔家庭經濟的方式之一,但在高物價、高勞力、低薪資的環境中,村民們艱難地面對貧窮。

儘管柬埔寨現在已有民選政府,政治上卻仍不是那麼自由,而經濟進展也緩慢,但民間有許多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透過提供教育機會、工作機會及更加公平的薪資,試圖協助當地村落脫貧,例如以藺草編織為名的SALASUSU,和以柳藤編織為主的MANAVA。
在柬文中「SALA」是「學校」的意思,「SUSU」在是向他人表達鼓勵、「加油!」的用語。前身為非營利組織 Kamonohashi Project,在2002年由三位日本人所創立,並於2018年轉型成社會企業。SALASUSU的社區工坊位於暹粒市外35公里處的Kchass村莊,提供婦女穩定的工作機會,專注在手作編織和女權培力,透過使用在地植物藺草,結合日系極簡設計與當地特色創作產品來販售,並將所得回饋至社區工廠和婦女教育培訓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