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美麗的牛糞畫(Afar)

「就地取材」是很多藝術家的目標,一方面希望能做出美麗的藝術品,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不帶給地球負擔。當然,就經濟面來看,俯拾即創作也降低購買材料的經濟壓力。

然而,這個世界上的「就地取材翹楚」,可能不是知名藝術家,而是非洲盧安達的婦女們!

盧安達的婦女絕對是就地取材界的大師(Yulia Denisyuk/ Afar)

盧安達的傳統藝術牛糞畫(imigongo)如其名,是由牛糞做成!

據聞,這項藝術創作發源於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早期。在以農業立國的盧安達,牛隻是有錢人的象徵。17世紀的王公貴族更是鍾愛頭上長角的長角牛(inyambo),時常舉辦遊行,讓長角牛在街道上昂首闊步,彰顯自己的地位。

長角牛從17世紀開始,變成盧安達王公貴族的最愛(KTPRESS)

遊行後滿地的牛糞給了一位王子靈感,他將牛糞與灰燼、泥土混合,變成黏土的材質,拿來裝飾自家的建築物。其後他也大方的將這項手藝分享給當地的婦女。

即便發起人是王子,代代相傳之後,牛糞畫成了盧安達婦女的獨門手藝。

夏威夷的火山公園致敬盧安達及牛糞畫的建築設計(Afar)

牛糞畫的創作方法幾百年來始終如一。相較於早期作為建物上的圖騰,現代流行將牛糞畫做成畫作來展示,因此第一步就是決定作畫大小,選定合適的木板作為基底。

創作者接著會用香蕉纖維將木板分成好幾等份,確保圖案對稱和諧,再用炭筆在木板上描繪輪廓,經典的牛糞畫創作使用幾何圖騰作畫,包含螺旋、鑽石、方形、之字形等圖案。

牛糞畫的特色之一便是極具對稱的美感(Celebz Magazine)

草稿畫完之後,便要用牛糞雕塑輪廓,為了消除臭味及細菌,創作者會將灰燼加入牛糞中攪和,變成獨特的「黏土」,在木板上勾勒形狀。輪廓完成後需要一天風乾,並進行拋光、塗層,讓之後上色時顏色不會深淺不一。

傳統的牛糞畫主要由白、黑、紅、黃四種顏色組成,白色的顏料來源是礦物高嶺土,黑色源於香蕉皮的灰燼及蘆薈液,盧安達富含鐵質的紅土提供紅色顏料,赭石則能提煉出黃色色素。雖然當代顏料取得相對容易,但經典的牛糞畫還是以這四個顏色為重點。

使用牛糞雕塑輪廓(taliarwanda)
經典的牛糞畫以白、黑、紅、黃四色為主(atelier 55)

牛糞畫這項盧安達的傳統藝術在這幾年成了時尚寵兒,不只飯店擺上幾幅瞬間品味升級,文創商品也紛紛跟進,推出牛糞畫圖騰的商品,這股熱潮也讓盧安達年輕人紛紛返鄉,學習這項技藝。

牛糞畫作為設計元素立刻品味升級(enclos*ure、Dokwai Rwanda)

(整理自AFAR

更多世界的工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