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古稱「帛」,是影響人類歷史的重要產品,歷史學家甚至將貿易路線稱為「絲綢之路」,可見絲綢在當時多麼至關重要。說到絲綢的來源,大多數人都會立刻聯想到中國跟印度,中國甚至占全球出口市場的80%,儘管泰國絲綢佔比不像中國那麼高,但泰絲(泰文ผ้าไหมไทย,英文Thai Silk)的知名度卻也不遑多讓,成為觀光客到泰國必買的工藝品之一,究竟是為什麼呢?
泰絲的分類
泰絲以蠶繭為原料,經過抽絲、編織及染色等環節製作而成。除了用來製作女性長裙(pha nung)和傳統褲裝絆尾幔(Chong kraben)等泰國傳統服飾,還會用來製作掛毯、掛飾和墊子等裝飾品。有別於中國印度絲綢的豔麗,義大利絲綢的典雅,泰絲以天然的紋理、東南亞風格的圖案,深受外國買家喜愛。
泰國蠶農主要飼養Samia ricini跟Bombyx mori兩種蠶來生產絲綢,可再分成桑蠶絲(mulberry silk)、野蠶絲(wild silk)、柞蠶絲(tussah silk)三種。最常見的桑蠶絲以Bombyx mori的蠶繭製作,具有特殊光澤跟柔軟質地;野生蠶繭製成的野絲,因為產量稀少更加昂貴;柞蠶絲的質地跟色澤則較天然粗糙。

從貴族專屬到外銷商品
絲綢發源於西元前兩千多年的中國跟印度,在貿易跟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傳入其他亞洲地區。泰絲的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建立的素可泰王國(Kingdom of Sukhothai),第一個提到泰絲的大城王國編年史(The Royal Chronicles of Ayutthaya),便指出貴族皇室會將泰絲用於服裝等用途。
素可泰王國的絲綢以柔軟耐用打響名號,隨著王國不斷壯大,泰絲的生產跟貿易也日漸發展,16世紀大城王國併吞素可泰王國,成為主要的貿易中心,織工跟染絲工使用植物、昆蟲和礦物質製成天然染料,為泰絲染上豐富的色彩,成為泰國外銷歐亞的重要商品。

「泰絲大王」Jim Thompson 離奇失蹤事件
19至20世紀初,機器製作技術及化學染料的引入,加上泰國宮廷更喜歡購買中國進口的絲綢,使得泰絲面臨挑戰。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位定居曼谷的美國建築師Jim Thompson,將泰絲發揚光大,被後世稱為「泰絲大王」。
Jim Thompson於1906年在美國出生,爸爸是紡織工廠製造商,媽媽是著名聯邦將軍的女兒,長大後成為建築師。二次世界大戰後Jim Thompson調派泰國曼谷,成為附屬於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員,一到泰國就對純樸的鄉村及手工編織的絲綢深深著迷。
當時泰絲市場萎縮、技術瀕臨失傳,但Jim Thompson相信泰絲會受到國際市場的喜愛,於是將泰絲及相關資料寄回紐約,果真獲得《Vogue》等時尚界的注目。1950年Jim Thompson在曼谷開了第一家店,在他的推廣下,泰絲逐漸成為國際間的精品,Jim Thompson也有了「泰絲大王」的稱號。
1967年Jim Thompson到馬來西亞旅行時離奇失蹤,當時派出四百人搜索,仍未發現他的下落。雖然Jim Thompson的離奇失蹤事件留給後人無限猜測,但他的名字已經成為泰絲的最佳代名詞。如今到泰國除了購買Jim Thompson的泰絲,也歡迎到曼谷Saen Saep運河旁參觀他的故居,融合泰國及西方的六棟柚木高腳屋,展示許多Jim Thompson收藏的古董與藝術品。
(整理自exotravel、culturetrip)
更多世界的隅消息


印度政府最近蓋了一億間廁所,問題解決了嗎?
2016年的調查顯示,印度當時約有47%的人家中沒有廁所,卻有更多人擁有手機,戶外便溺的比例高達6億人口,只有3.2%人口使用公廁。在這樣數字對比下,不上廁所似乎並非全是因為貧窮,而是有更大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