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蓋小屋讓貓頭鷹住:印尼棕櫚園的共生策略

2020-04-23
隅產業
, , , , , ,

說到棕櫚油,大家都聽過卻很少在超市買到,但棕櫚油卻是世界最重要的油品,也是人類使用歷史最古老的油品之一,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絕大部分的棕櫚油是用在食品加工業,而世界最大兩個棕櫚油產地,是我們鄰國的印尼與馬來西亞。在這些棕櫚田中,常常可以看見一種動物——倉鴞(音同消)。

在這些棕櫚田裡,常可看到倉鴞在空中飛舞的景象,他們在田間飛來飛去,最後飛往是一間小木屋,事實上,這是當地農民特別為他們架設的窩,就是為了吸引他們來居住。作為天生的掠食者,倉鴞非常擅長捕食棕櫚園中另一種更多的動物——老鼠。

原來亞洲的棕櫚園往往鼠害猖獗,嗜吃棕櫚果實的小老鼠每年可吃掉5%-10%的產量,非常可觀。當地曾想引入石虎、蛇、獼猴等抗災。但石虎數量不多,而蛇一週僅吃一隻老鼠就飽了,消耗量有限,獼猴則是實施後,發現他們不只吃老鼠,還會吃棕櫚幼株,最後,倉鴞進駐了棕櫚園,也成就了這幅共生共榮的美妙景象。

不過倉鴞入住並不是那麼順遂,因為習俗信仰的傳說,在印尼他們常將倉鴞與邪惡劃上等號,所以農人往往避之唯恐不及將倉鴞趕走,而沒發現倉鴞的助益,倉鴞在當地承受著「污名化」。

倉鴞大而深邃的眼睛,配上白淨的不可思議的臉孔,加之他的叫聲不同於領角鴞等貓頭鷹柔和的「屋~屋」,而是尖銳的聲響,或是發出嘶嘶聲,在人耳聽來刺耳。所以在不同文化裡,倉鴞會被賦予許多怪名:「鬼貓頭鷹」、「惡魔鴞」、「死亡鴞」等等負面稱呼。

直到後來才發現,在棕櫚園裡,倉鴞能成為守護者。印尼棕櫚油公司「亞洲農業」(Asian agri)發現,比起下藥毒死老鼠,吸引倉鴞過來是對付這些囓齒小動物更好的方式。如果噴灑藥物,會是對該公司10萬公頃農田極大的污染,也會危害周邊的小動物們。為了環境與經濟的兩全其美,該公司選擇吸引倉鴞來,效果令人驚艷。

不同於其他鳥類,倉鴞能夠優雅平順、安靜地飛翔。夜行性動物的倉鴞也有絕佳的夜視力。牠驚人的聽力能幫助牠單靠聲響就精確判斷獵物的行蹤。牠的爪子與尖銳的鳥喙也幫助牠抓捕獵物能迅速了結對方性命。

亞洲農業公司為倉鴞做了一個窩

不過,倉鴞本身並不會築巢,而是習慣去佔據已存在的巢,該公司於是架設了很多木屋吸引他們前來定居。每25公頃,他們就架設一個木屋,這是因為倉鴞有強烈的地域性,為了防止倉鴞彼此間的衝突,而預先為牠們彼此保留了空間。此外,倉鴞習慣待在同一個地方很多年,持續在一樣的獵場狩獵,這點也幫助了該公司這項決策的執行穩定度。

亞洲農業還專門聘請觀護員來追蹤記錄倉鴞的行蹤,並監控他們的健康情形。觀護員表示,「我們每兩個月會觀察他們是否有健康異狀,檢查巢穴時常常在他們的窩裡發現新寶寶。通常六個月後,倉鴞寶寶就會離開家,去尋找他們自己的窩」如此,源源不絕的倉鴞獵手能繼續工作起來。

比起其他的鴞類,倉鴞的代謝很快,換句話說他們很常需要獵食。一隻倉鴞在一個晚上就要吃三到五隻老鼠才能溫飽,這個數量比起蛇的溫吞慢活,對棕櫚園是極大的助益。在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永續的重要後,從棕櫚園找上蒼鴞合作的案例看來,大自然的問題讓大自然來解決可能會有最佳解答。

倉鴞十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