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受的傷,用樂高來平撫:兩個黎巴嫩女孩的夢想
四十多年前,因為伊斯蘭教派間的衝突,黎巴嫩曾爆發內戰長達十多年,如今雖已熄火多年,但充斥彈痕彈孔的殘垣斷壁,在首都貝魯特依舊隨處可見,似乎每天仍提醒著虔誠的伊斯蘭居民們,這些戰爭的恐怖。不過,有兩個女孩想要用樂高,來撫平這些傷痕…
犛牛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鄰的中亞高山地區,中國現有的氂牛數量約1400萬頭,佔了全球總數的九成以上。氂牛是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棲息地平均是3,000公尺的海拔,夏季活動範圍則可以到5-6,000公尺高,是世界上除了人類以外,生活在最高海拔的哺乳動物。同時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三種「源種動物」之一,源種動物指的是「沒有與其他品種的動物雜交過」的物種,其血統極為純正,除犛牛外,僅有位於極區的企鵝跟北極熊。
氂牛外型與普通的牛相似,家養的氂牛體長約兩公尺、重約600公斤,而野生的氂牛則大得多,通常可達到三公尺長,體重更可以差到近乎兩倍,壽命約為25年。由於高原溫差劇烈、天氣寒冷,氂牛從頭到尾巴都長滿了長毛,毛量級多、極厚,時常可見身側的毛長可及地,使飄落在身上的雨水或雪水可以自然滑落並抵禦風寒。
野生的氂牛通常是黑毛或棕毛,家養的毛色則比較多元,像是有灰色或混色、以及極其稀少的純白氂牛。氂牛的雌雄都具有牛角,與一般公牛不同的是,氂牛的牛角是屬於向前彎曲的,使牠增添了不少狠勁。公氂牛的牛角可以長達一公尺長,雌性則是一半左右。
氂牛叫聲像豬
因為氂牛能適應高寒嚴峻的生態環境,在高原藏區生活的藏族人民,在生活層面上對於氂牛的,可以說是淋漓盡致,從食、衣、住、行、乃至於信仰,都與氂牛息息相關。
古老的藏族牧歌與神話中,將野氂牛稱為天上的「星辰」,常會提到牧人遇見從山上而來的神氂牛,且特別崇信白氂牛為寶。在現今藏傳佛教的守護神中,亦有許多形象為氂牛的神明。
藏族人通常騎氂牛出行,氂牛的四隻強壯,腳蹄堅硬有力,使牠能在崎嶇多石的山區活動自如,不畏懼寒冷及稀薄空氣,耐重、耐勞的特性,也成為藏民們山區運物的最佳得力助手,故有「高原之舟」、「雪山天驕」的美稱。
生長在氂牛頭上的粗壯犄角,是人類生活中最原始的容器之一,在早期人類還沒學會製造鐵製容器時,氂牛角取材方便、結實又耐用,且不易變形生鏽,是藏民們用於飲水、擠奶、存放食物的工具,現今則多為牧民擠奶的專用器具。
在茫茫白雪的藏區高原上,保暖成為了最重要的條件,缺乏樹木生長的高寒地帶,牛糞成為最好的燃料。氂牛糞在藏語中稱為「久瓦」,就是燃料的意思,藏民們會將新鮮的牛糞與麥稈混勻,將其貼到石頭或牆上曬乾,曬乾後的牛糞不易碎且能持久燃燒,且低溫、空氣稀薄的高原環境,加上氂牛以牧草為食,因此燃燒的牛糞如同木材般,並不會產生異味,不僅解決高原所缺乏的燃料問題,更是保護了生態環境。
四十多年前,因為伊斯蘭教派間的衝突,黎巴嫩曾爆發內戰長達十多年,如今雖已熄火多年,但充斥彈痕彈孔的殘垣斷壁,在首都貝魯特依舊隨處可見,似乎每天仍提醒著虔誠的伊斯蘭居民們,這些戰爭的恐怖。不過,有兩個女孩想要用樂高,來撫平這些傷痕…
首間實體的南南概念店,落腳在台北城南泰順街巷弄的一間古樸的日式木造老房,希望透過美好的南方工藝與故事,繼續在此創造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