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逐漸轉暖,待清明過後,春筍一棵棵冒出,傳統市場上可以看見,隨處都有小販擺攤賣著早上剛採下來的筍。餐桌上常見的筍子排骨湯、竹筍炒肉絲、以及美乃滋涼筍,台灣有著各式各樣的筍子料理,而距離台灣不遠的南國緬甸,「筍」也是人們桌上的家常菜。
緬甸以麻竹筍為主,類似於台灣春季的桂竹筍,不過麻竹生長於炎熱的夏季,六月初到九月這段時間,雨季的大量午後降雨提供了竹筍生長所需的水分。麻竹筍清脆、鮮甜,多半川燙後淋上調味醬,便是緬甸人餐桌不可缺少的一道完美料理。


位於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省(Irrawaddy Region)的 Kyee Bin 村莊,多數村人以農為生。農夫在插完秧到作物收成前的這段時期,往往會兼作採筍,這也成為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竹筍採收並不容易,特別是需要趁雨季進行。雨季初期,靠近村莊的山區林地便可以發現嫩竹筍一顆顆了出來,隨著雨季到中期以後,想找未被採收的嫩筍,就必須進入到森林深處。



高掛日空的烈陽、草木叢生的山林、潮濕悶熱的天氣、偶爾伴隨著滂沱大雨,這些對於採筍人都不成問題,最煩人的是在進入到深林中,那些揮之不去、嗡嗡作響的蚊子大軍。頂著烈日與雙臂上的蚊子腫包,同時還要防範山中出沒的毒蛇,緬甸採筍人每天都在與時間競賽,能採下多少鮮嫩麻竹筍,就能為家中的生計多掙一些錢。



每次的採收結束後,採筍人們沿著伊洛瓦底江,或涉水,或徒步,攜帶約10到20 緬斤(約16到32公斤,一緬斤約等於1.6公斤)的竹筍下山,回家後將筍子川燙後,再拿到市場上販售。驅車經過伊洛瓦底省的勃生蒙育瓦公路(Pathein-Monywa Road)時,可以看見筍農在路旁販售著一緬斤300緬元(約6元台幣)的嫩筍;若是到距離公路旁不遠的 Kwin Kauk 傳統市場,一緬斤的麻竹筍則可以賣到800緬元(約16元台幣)的好價錢。
雖然辛苦,但對這些採筍人而言,這是農忙的額外收入,若能順利採上更多竹筍,那能改善家裡更多經濟。而這些竹筍除了上市場賣錢外,也是能留一下讓家人吃,特別是緬甸有許多竹筍料理。


緬甸的竹筍料理不少,其中一道竹筍咖哩(Bamboo Shoot Curry)便是常見的家常菜。首先將買回來的嫩筍切塊,以菜刀在竹筍上刺出孔洞,洗淨後泡在洗米水中兩天,以便燉煮的過程中能更入味。接著分別加入大蒜、番茄、洋蔥、蝦醬、鹽、糖等佐料拌勻,倒入水燉煮至水分蒸發,一道經典又美味的緬甸特色竹筍咖哩便完成了!
本文整理自 Global Vo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