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食是人類每日最基本的需求,多數的考古學家將重心放在原始人狩獵的研究,因為骨頭等殘骸相對於植物的根莖葉更容易被保存。相比之下,遠古時代的人類究竟何時開始食用澱粉等農作物,一直是讓考古學家頭痛的課題。
以我們生活的島嶼為例,考古學家在2015年發現,台灣目前最早食用稻米的紀錄可追溯到4千8百年前,為居住在台中安和路遺址的原始人。將近5千年的歷史感覺已經很久,但不久前,考古學家瓦德利(Lyn Wadley)及他的團隊,發現了17萬年前人類在南非食用澱粉的證據。
瓦德利及他的團隊從2015年起在南非及史瓦帝尼交界的邊境洞穴(Border Cave)進行考古工作。邊境洞穴是一個重要的考古聖地,從1934年考古學家們第一次探勘開始,這裡便陸續發現了骨器、用來捕捉動物的毒藥、計時用具、編織草床等遺跡。
這一次,瓦德利教授及他的團隊發現的是五十幾顆燒焦圓塊,鑑定後認為是小金梅草(Hypoxis)燒焦的根莖,一種黃色的星星狀小花。

發現這些燒焦遺骸不只證明了人類遠在17萬年前即開始攝取澱粉類,也讓我們更加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以及老祖宗們在生活自理方面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首先,小金梅草這種黃色小花雖然在南非非常普遍,且根莖部富含營養及澱粉,是理想的主食來源,但它們的根莖纖維較粗、難以咀嚼,要烹煮過才能軟化。再加上這些遺骸是在灰燼中被發現,間接證明了17萬年前,中石器時代的人類可能已經懂的用火。

以小金梅草為澱粉來源也代表了遠古時代,人類已經開始使用木製器具來挖掘植物的根莖部。瓦迪利教授的同事及本研究的共同研究人員,迪艾力克教授(Francesco d’Errico)表示,研究團隊在邊境洞穴找到一支木棍遺骸,製造時間可追溯到4萬年前。
最後,這些小金梅草遺骸被發現的位址並非在其生長之處,而是在洞穴的灰燼裡,表示採集者蒐集到這些植物後,並非立即食用,而是將其帶回洞穴進行分享,當時已有合作、分享的概念,且能對食材進行簡單的加工。

現代人雖然不再食用小金梅草,但無論是非洲還是印度,小金梅草都變成重要的藥草,有舒緩腸胃等功能,意外成了我們與原始人之間的連結。
考古學家在南非的研究除了讓我們一窺遠古人生活的奧妙,也再次加強了人類祖先是從非洲發跡的說法、顯現地球發展的奇妙與不可思議。
(整理自EurekAlert!、Science、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