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有珍珠才有石油!杜拜及阿布達比過往的珍珠產業盛世
說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石油及奢華兩個詞,但是在石油之前,他們還有個同樣高檔的產業:珍珠業!在日本的人造珍珠出現前,可是風靡全球呢!
在產業發展以及環境永續之間應該如何平衡,是現在全世界以及企業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在印度,也有相同的困擾。他們傳統的「哈達(khata)」圍巾如今絕大多數都以聚酯纖維製成,因此可能對環境帶來了破壞,而當地企業Lachen Dzumsa以及設計師Gyaltsen正視此問題,採用全新工法,希望能為印度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哈達是藏傳佛教寺廟以及蒙古族、藏族中相當珍貴的禮敬法器,當地人會將哈達代替祈禱旗幟,作為致敬的禮物。無論是在婚宴、喪禮、政府接待外賓或是歡迎遊客時,他們會將哈達像是花圈一樣圍在對象的脖子上,視為最虔誠的祝福。
哈達大多都是白色,象徵純潔、吉祥、繁榮,其他也有藍、紅、綠、黃等不同種類顏色。在過去是以絲綢製成,是被視為高貴的象徵,不過當地人並不拘泥於材質,也因此隨工業發展,聚酯纖維被發明出來,哈達也漸漸轉以人造的材質製成,用途更加廣泛。
由於哈達是由聚酯纖維製成,這是一種化纖材質,難以分解容易成為永續垃圾。不僅如此,製作哈達也會使用到化學染劑,這些在燃燒哈達也會造成大量廢煙、毒氣,破壞了美麗的喜馬拉雅山。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在資源環境的活動發現,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古魯東馬爾湖(Gurudongmar lake),所回收到的垃圾,哈達就佔了其中七成以上。哈達所造成的汙染,已經開始輻射到了印度山區。印度Balipara基金會就表示:「在佛教徒的居住地,像是尼泊爾、不丹‧‧‧‧‧‧等等,都能看見哈達垃圾對環境造成破壞,這反而與佛教的宗旨相違背了。」
印度當地企業Lachen Dzumsa意識到此問題,並與旗下設計師Gyaltsen合作,希望回歸自然又能夠價格實惠,因此開發以棉材質製成的哈達,試圖解決此問題。這種棉質的哈達能夠被環境分解,且不添加化學染料,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飾品。
為了推廣哈達,Gyaltsen並沒有申請版權保護,他們希望能讓更多人正視環境問題,並轉而使用不造成污染的棉質哈達。Gyaltsen相信,環保是一種態度,而不是對材質甚至產品的定義。
棉質哈達在商業上有其困難,最直接的就是價格,傳統化纖哈達只要15盧比,棉質哈達卻要50盧比,就算是短版的也要18盧比,這讓不少零售商不願意進貨,因而通路舖設狀況不佳,大多是自行銷售為主。
尤其前一陣子遇到Covid-19,讓運費、關稅等等提升,導致出貨更不順利。不過他們的努力之下,讓印度錫金地方政府意識到此問題,也開始用棉質哈達接待外賓,讓棉質哈達成為地方特產。儘管還要一段時間,但Gyaltsen相信,未來棉質哈達能推展至全印度,讓印度的傳統文化,不會是環境的累贅。
說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石油及奢華兩個詞,但是在石油之前,他們還有個同樣高檔的產業:珍珠業!在日本的人造珍珠出現前,可是風靡全球呢!
塞爾維亞西部的小鎮茲拉堤波爾讓笑話變成一門藝術,不但幽默還供人反思,這和他們嚴苛的生存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非常不起眼的胭脂蟲看起來就像是仙人掌肉質莖上發霉的小點點,但深藏不露的牠,卻能做出世上最美的紅色,成了中南美洲人眼中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