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一起走在天地與黑白之間:薩滿與貝加爾湖

2021-04-25
隅文化
, , , ,

位於俄羅斯的擁有「世界最深湖泊」之稱的貝加爾湖

西方世界的理性主義及資本消費主義崛起後,儘管這世界仍存在許多未知,人類的思考模式卻傾向將事物分為「可能」及「不可能」、「合理」與「不合理」,其中的標準便是科學與經濟發展。

這樣的論點乍看之下有道理,卻容易忽略理性之外所含的幽微文化歷史、人類情感、甚至是自然生態。以台灣的民俗文化為例,多數人喜歡在重大考試前去文昌帝君廟或孔廟拜拜,持有理性觀點的人認為,考試結果跟個人的努力關係較大,這樣的行徑無非是多此一舉;但若從文化觀點解讀,這個儀式具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它的存在幫助考生隔天能帶著穩定感上戰場。

在俄羅斯,薩滿(Shaman)和貝加爾湖(Lake Baikal)便是這樣難以定義的存在。這個環境、以及能夠平衡人與環境關係的薩滿是種生活信仰,卻被不少外人認為是怪力亂神;也因為人類對經濟發展的追求、消費主義的擴張,開始出現假薩滿、也污染了原先甘醇的湖水。

貝加爾湖是俄羅斯薩滿主要居住地之一(The Calvert Journal)
與自然共存:貝加爾湖的天氣與信仰


薩滿信仰和貝加爾湖多變的天氣有關。不少旅人親自造訪這個全世界最老(兩千五百萬年)、最深(一千七百公尺)的湖泊之後,都感受到他的壯闊、冷冽、靜謐,讓人不得不相信這世界有超過人類理解能力的自然之靈存在。

因為這是一個和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薩滿信仰沒有教義、沒有文字經典,追隨者相信的是宇宙之間有股能量,無所不在的環繞,也能影響人類狀態。力量強大的薩滿能夠運用這股能量來替人們治病、操縱天氣、傳遞地下世界、人類世界與天堂之間的訊息⋯⋯等,是個能幫助人類與自然間有更多連結的角色。

貝加爾湖的傳說就和薩滿一樣多而不可思議,且都跟人與自然有密切的關係,解釋了當地多變的自然現象。

舉例而言,貝加爾湖中的最大島奧爾洪島(Olkhon Island)邊有三種不同方向的風交錯吹拂。傳說中有兩位男孩維克霍維克(Vekhovik)和巴古辛(Barguzin)同時在追求漂亮的少女莎瑪(Sarma),所以他們決定彼此較量,把木桶放在貝加爾湖中間,兩人同時用力吹氣,誰能將木桶吹到對方那邊就獲勝,能夠和莎瑪在一起。

兩人勢均力敵,木桶在湖中一動也不動,此時莎瑪看不下去,自己吹起一陣風,將木桶吹到另一岸,木桶撞到岸上變成碎片,莎瑪也無需與任何人交往。

這個傳說描繪了奧爾洪島上強勁且難以預測的莎瑪風,曾經吹倒了七噸的卡車,讓卡車在冬天結冰的湖面上滑行。

薩滿與湖泊的吶喊


平衡人類與自然間能量的薩滿、擁有令人敬畏力量的貝加爾湖,卻因為世界的發展而難以生存。薩滿因為自然間的能量難以被邏輯驗證,而一直不被承認;另一方面,薩滿和貝加爾湖的力量被商品化、吸引大批遊客以及經濟發展,開始出現很多表演性質的假薩滿,農業用的化學藥劑、家庭廢水及觀光垃圾則污染了原本能直接飲用的湖水。

2019年6月,西伯利亞出現第一個薩滿節,超過一百位薩滿到場,希望俄羅斯政府能正視薩滿信仰的存在、將它視為一個正式的宗教和專業。主辦者認為,該活動的宗旨,是希望能保有薩滿信仰的傳統、純粹性、以及文化上的多元性,也提供各地薩滿一個交流的機會。

薩滿節聚集了一百多位薩滿和三百多位民眾參與(Alexander Vavilov// The Moscow Times)

從2010年起一直到2018年,民眾也多次連署,希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能關注世界遺產貝加爾湖,不要讓它繼續受到破壞與污染,讓美麗的湖泊能保持原來的樣貌。

雖然不容易,還是希望薩滿和貝加爾湖,能一起用最自然的樣子存在這個地球上。就像薩滿節創辦人說的,這是文化的多元性、大自然的多元性,不需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去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