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對地球跟人類的重要性越來越被看重,人們開始種樹、護樹,希望彌補過往商業、工業砍伐的過度破壞。人類利用樹木的傳統悠遠,有著許多獨特的方式,在非洲東部的烏干達,他們便用樹作出令人驚豔的「皮衣」。
烏干達是橫跨赤道的東非內陸國家,全境屬東非高原,境內多湖、氣候涼爽,土地肥沃,境內約17%為森林。在南部的布甘達族(Baganda)保有一門製作樹皮衣的傳統工藝,每年在工匠家族(Kaboggoza)的領導下,做出美麗又永續的服裝。
反覆敲打的樹皮工藝
製作樹皮衣這項工程,需要絕佳的耐性、力度,當然也必須反覆的練習。烏干達人們採用的是當地的植物納塔爾無花果(Mutuba),取樹皮的過程在每年的雨季,且在戶外的開放式工棚舉行,這兩項條件都是為了保持樹皮的濕潤,是祖先從經驗中得到的認知,這樣方便作業。
首先,工匠必須先刮去樹幹外層粗糙的表皮,再從較為內部的樹幹削出一層皮。取得皮後,將它丟入沸水裡煮軟。等到皮軟化,就得進行最費工的步驟——他們必須以木槌敲打樹皮數小時,直到樹皮變薄、變寬、且更加柔軟。
等樹皮達到了工匠覺得理想的狀態,他們就把樹皮置在陽光下曬乾,樹皮的顏色會漸漸轉為棕色。同時,為了不傷害他們取用的無花果樹,工匠會以芭蕉葉包覆被刨過而暴露在外的樹幹,保護樹幹直到他再次長出表皮。而乾燥後的樹皮,在進行縫製的程序。


從皇族專用、到被禁止、最終成為精神象徵
在中世紀東非古老王國布干達(Buganda)王國早期,樹皮衣仍是部落人民獻給皇室的專用貢品,一直到18世紀末,才開始在社會上普及。當時一位國王下令人民量產樹皮衣,用於王國與他國的貿易,因為量產,普通人民也開始能擁有樹皮衣,佃農甚至能拿樹皮衣去抵押土地的租金。
儘管樹皮衣普及了,但階級上還是有差異。一般人穿的樹皮衣是原色,貴族的則會經過染色成白或黑色,主要在加冕禮、儀式、葬禮上穿著。量產後的樹皮質料十分廣用,除了服飾外,也用來製成門簾、蚊帳、床單等,對當地人的生活越形重要。

不過這樣獨特的生活用品對外來的勢力並不是件好事,到了19世紀末,隨著歐洲列強新一步的殖民擴張,英國將烏干達納入「保護國」,開始強迫農民改種經濟價值高的棉花,而樹皮則是棉花的障礙。英國在烏干達禁止傳統宗教,並說樹皮衣是「撒旦的布料」,企圖滅絕了這項傳統生活用品,但反倒讓樹皮衣成了反抗的象徵。
二戰結束後的非洲各地吹起獨立的號角,1953年,英國為加強控制,罷黜了當時的國王穆特薩二世(King Muteesa II),將他逮補回英國,激起烏干達人民的憤怒,紛紛穿回樹皮衣表達對王的忠誠和對殖民政府的怨怒。往後,歷經了政變、獨立、獨裁政府,在政治上終究風雨飄搖的烏干達,樹皮衣彷彿是最後一道防線,提醒人們的同根與歸屬,成為烏干達國人傳統的象徵。

台灣也有樹皮文化?
除了烏干達,其實在中國、中美洲,以及台灣都有取用樹皮的習俗。位於新北大坌坑、台東卑南的遺址中,發現了疑似製作樹皮衣而採用的石打棒。台灣的樹皮質料製作,依然在阿美族部落保留著,如今由台東都蘭部落努力復興中,參訪當地甚至還能學習到相關工藝。
烏干達樹皮衣的獨特與象徵意涵,在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文型文化遺產;樹皮衣甚至進入國際時尚界,被許多知名設計師關注,而站上伸展台。從古老的烏干達人逐漸發展出的樹皮質料,當時應當遠遠沒想到,最後能成為對抗殖民的象徵,甚至成為現代時尚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