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萬聖節近年來越發盛大,不僅年輕人與店家紛紛加入,小孩間的扮裝更是爭奇鬥豔,是許多父母的創意競賽。其實萬聖節(Halloween) 應當翻為「萬聖夜」,是天主教傳統節日「諸聖節(All saint’s day、All hallows’ day)的前夕」之意,而在天主教盛行的南美洲,相較於萬聖夜,更是盛大慶祝這個「諸聖節」。

「諸聖節」與「諸靈節」(All souls’ day)原為天主教的傳統祭典,分別在每年的11月1日及2日慶祝。因為早期基督徒聖人眾多,每個聖人逝世都要單獨紀念會過於龐雜,教廷便訂定這兩個節日,統一紀念這些聖人殉道者以及追思亡者。
而如同華人傳統上的清明節、中元節,諸聖節撫慰亡者、祈求平安,曾被西班牙殖民過的拉美國家,也會在諸聖節時為他們的祖先進行禱告與祭拜。不過,拉丁美洲的諸聖節紀念方式與古印地安文化的「亡靈節」習俗相融合,逐漸衍生成帶有拉丁美洲色彩的獨特「諸聖節/亡靈節」文化。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墨西哥亡靈節,除了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這兩年大熱的電影《可可夜總會》(coco)亦是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成功將這個美麗獨特的節日發揚光大。除了墨西哥外,安地斯山脈上的玻利維亞,更有十分獨特慶祝亡靈節的方式。
在玻利維亞傳說中,眾靈魂(ajayus)會在1號中午啟程回到家鄉,陪伴親人與朋友一天的時間後離去。因此典禮通常在11月1號中午開始,進行到2號的中午。1號,人們開始為死去的親友佈置祭壇。傳統上,死者若是孩子,供桌的桌巾為白色,若是成人,則桌巾為黑。他們供上鮮花、美酒、鮮果、古柯葉,還有死者生前最愛吃的食物們。
最特別的是,玻利維亞人會供奉長約50公分的人形麵包,上頭鑲著一個紙糊彩繪的人臉,在印第安語名為「tantawawa」,象徵著死去的親人。除了人形娃娃麵包,梯子形狀的麵包也很普遍,象徵靈魂通往天堂的指引;十字架形狀、羊駝、馬、鳥等動物形狀的麵包,則是協助親人從另個世界歸來。在鄉村地區,人們也會供上當地生產的作物,好款宴前來祭拜的親友。佈置完供桌,便點燃兩隻白蠟燭,靜候亡靈們晚上的時候來訪。在2號,人們再為亡靈們禱告,並感謝他們來訪,最後將供品分送給親友吃。


在這兩天節日裡,有些人在家中祭祀,有些人則會前往墓園,是整年中墓園人潮最盛的時候,許久不見的家人朋友彼此擁抱、相聊近況。也有不少人趁這時機來賺外快。為死者獻唱的、清掃陵墓的、專職禱告的、賣花、賣tantawawa的…此起彼落的招呼聲,好不熱鬧。
這樣歡樂的氛圍,和眾多文化對死亡採取肅穆哀衿的態度顯得不同。或許是因為古印地安文化中,並不把死看做一件哀傷的事情。古印地安人認為,「死」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循環的一部份,是生命的源頭與結果,因此傳統上並不畏懼死亡。之後天主教強勢襲來,灌輸了「死是上帝給人的懲罰」、「死後入煉獄」等概念,人們雖然逐漸接受了這樣的思想,卻也把古老文化觀融入了天主教的節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在「諸聖節」這樣的天主教傳統節日中,看見了濃厚地方色彩。
「諸聖節」一週後,特殊的「頭骨節」便緊接著登場。「頭骨節」亦是古老印加習俗,傳統上,印地安人會在家裡擺頭骨(Ñatita),作為家族護身符。這些頭骨有些是親人的,有些是朋友送的,但據說還有很大部分是祖先從墓園偷來,代代相傳下來的。


1826年,玻利維亞獨立後一年,首都拉巴斯(La Paz)的公共墓園開張,從此人們便在11月8日這天,為頭骨裝飾鮮花、頭飾、甚至戴上墨鏡、香菸,一路遊行到墓園,帶著他們做彌撒。他們認為,這樣能夠榮耀亡者,同時幫助亡者與他們的靈魂相遇,亦能為家族帶來好運與照護。拉丁美洲人對死亡坦然的態度,讓這些節日顯得幽默、歡樂,彷彿已逝的人們真的回家,與久別的親友們好好的相聚玩樂了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