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沐浴泡澡,在台灣的大家多半是想到日本溫泉,但洗澡是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進行的日常活動,有些地方則會發展出獨特的沐浴文化而享有盛名,除了日本溫泉外,韓國汗蒸幕、芬蘭桑拿浴(三溫暖)、泰國浴(誤)等等,都在世界文化上享有一席之地,而在土耳其,他們的沐浴文化也不遑多讓。
土耳其浴的發展遠在土耳其現代化之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類似民國之前的清朝,擁有長盛的歷史。15世紀中,強盛的鄂圖曼帝國終於西進攻入君士坦丁堡(如今的伊斯坦堡),終結了一千多年歷史的羅馬帝國後,同時也開啟了土耳其浴的發展。土耳其人融合羅馬與其後拜占庭時期的沐浴習慣,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沐浴文化(Hamam),並且與土耳其人的伊斯蘭信仰緊密結合。
土耳其人有90%是信奉伊斯蘭教,根據教義,一天要進行5次禮拜,禮拜前穆斯林需先淨身,淨身又分大淨、小淨。「大淨」是從頭到腳全身都要清洗乾淨;而「小淨」則是洗頭髮、洗臉、漱口刷牙、洗脖子、洗手腳…等。從「淨身」的教義便可想見,沐浴在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土耳其社會是多麼重要,也因此,可以見到土耳其當地的浴場,多半都蓋在清真寺附近。
土耳其浴被當地人視為淨身淨心的儀式,但同時也是一種社交活動與民俗文化。隨著熱蒸氣讓身體放鬆,人們在浴場裡高談政經情勢、日常瑣事及街坊巷弄八卦;而根據土耳其習俗,新娘在結婚第一天需洗「新娘浴」,嬰兒出生40天則需洗「40天浴」,土耳其人的一生與生活,都離不開土耳其浴。
圖為位於伊斯坦堡最具代表性的土耳其浴場,擁有500年歷史,於1598年搭建完成,由知名鄂圖曼建築師錫南(Sinan)所設計 (Çemberlitaş Hamamı)
在進入土耳其浴場前,人們會以名為Peştamal的大塊布巾包裹身體。在土耳其文中,“Peşt” 意指”腹部”,而“mal” 意指裹在身體的布。因其吸水性強、速乾及輕便等耐用特質,在土耳其浴發展而逐漸盛行時,對Peştamal 織巾的需求也逐漸加大,間接帶動其紡織工藝的發展。
進入傳統浴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中央大理石蒸氣間,四周是一座座流動的冷熱水池(Kurna)。經過簡單沖洗後,可由澡堂內的搓澡工和按摩師,為你提供搓澡和泡泡按摩服務。他們使用專門的搓布(Keşe)搓澡,搓出你身體的老廢角質,這時候整個人會感覺輕盈許多,最後再以水瓢舀水沖去泡泡,把身體洗乾淨。
土耳其浴最後一道程序,是再用Peştamal 織巾包裹住身體,躺在溫暖的大理石圓台(Göbektaşı)上,一邊等身體變乾,一邊與朋友談天。最終,換完衣服走到浴場外的休憩區,還可以點上一杯熱蘋果茶(Elma çayı),或紅石榴果汁(Nar suyu),補充剛剛身體失去的水分。
土耳其浴在19世紀逐漸在歐洲興盛起來,因此發展出另一種名為「維多利亞式」的土耳其浴,只是兩者有些不同。與伊斯蘭教結合的本地土耳其浴(Hamam),蒸汽是濕潤的,如同我們現在可見的蒸汽室;在維多利亞式的土耳其浴裡,則是乾熱的空氣,如同我們現在的烤箱,且往往在烤箱之後,會泡進去冷水池裡。
維多利亞式土耳其浴在當時的歐洲十分流行,在知名的鐵達尼號上,就曾經配備維多利亞式土耳其浴設備,船艙上提供蒸氣室、三溫暖與洗澡間。甚至引進當時先進科技,備有電熱床,空間帶有摩爾式風格(Moorish)的裝潢,藍綠色華麗雕刻的花磚,反映出當時歐洲人對於東方神秘異國情調的想像。不過,不難猜測,這麼高級的設備只有頭等艙的客人才能享受。
圖為鐵達尼號船艙場景還原圖 (titanic.nmn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