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美國人在摩洛哥創立的驢子醫療中心Le Fondouk Américain
驢子醫療中心與收容所

將驢子作為謀生工具的,多是貧困的勞動階級,圍繞著驢子的蒼蠅、糞便味甚至是傷口,以及驢子身上馱負著重物,工作時,遭受驢主鞭打等,看在外國人眼裡,容易心生不忍。

不幸的是,這些動物在長期且繁重的勞動之後,一旦生病,往往得不到適當治療,受傷、寄生蟲以及營養缺乏等,是常見疾病,飼主貧困且對動物健康概念的缺乏讓情況雪上加霜。

幸好一些外國動物組織前來協助,在貧困或偏遠地區,為這些動物提供免費的醫療,進而對飼主進行機會教育,幫助驢主,例如英國SPANA,抑或Camions de l’Espoir、l’Association des amis des anes 與 PROMATA等,創辦者與資金皆來自國外援助。其中尤其以Le Fondouk Américain 以及 SPANA(Société de Protection Animale Nord-Africaine)最具影響力。

一、在非斯(Fes):由美國人創立的美國旅館(Le fondouk américain)

若要談摩洛哥境內的驢子照護中心,便不得不提美國旅館。在阿拉伯語裡,fondouk意指旅館。設立於非斯的美國旅館是摩洛哥第一所慈善動物醫療中心,照顧驢子不遺餘力且歷史最悠久的機構。

1926年,來自美國紐約的Bessie Dean Cooper來北非(包含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旅遊,對當時動物被對待的方式深感痛心,返國後,成功集資,於1929年創立美國旅館,免費提供醫療資源,照顧斯一帶以及整個摩洛哥生病受傷的驢子。在最初創辦人往生後,最終被移交到麻省動物保護協會手裡並營運至今,除了驢子,亦照顧包括犬隻在內的各種動物。

目前每天都有數十位飼主帶動物前來就醫,每天治療約八十幾隻動物,每年約完成兩萬次醫療諮詢,院內有兩輛救護車,醫療人員亦會外診,前往市集、馬廄或私人住宅進行動物醫療。

當年美國旅館剛創立時,雖然斯極度仰賴驢子作為駝獸,斯人卻十分抗拒由一間美國機構來照顧他們的驢子,認為這樣的一間動物診所的存在將威脅他們的生活方式,且驢子如果來治病,就不能工作了。爾後是斯的巴夏以及法國殖民政府制定「反殘酷法」,由警察強制將生病的驢子送到美國旅館治療。

在當時,美國旅館不只是動物醫療慈善中心,更是美國與摩洛哥關係友好的表徵,五O年代,摩洛哥自法國殖民底下獨立,當時美國大使隨即肯定美國旅館在摩洛哥的努力,促進了美國與摩洛哥之間的友好關係,並讓美國國旗在此飄揚。

直至今日,美國旅館依然得到美國大使館的支持,所有營運與支出,全仰賴國外捐款。

英國人設立的Jarjeer Mule and Donkey Refuge,至今依舊援救驢子

二、在馬拉喀什(Marrakech):由英國人創立的Jarjeer Mule and Donkey Refuge

無獨有偶,一位退休英國女律師Sue Machin在離馬拉卡治約廿五公里的小村Oumnass建造了一座驢子收容所。

故事開始於Tommy,一頭經由剖腹產而生下來的小驢,Sue Machin收留了他,但因Tommy非常難照顧,在朋友建議下,Sue Machin收養了一頭母驢Jenny,好給Tommy作伴,幾個月後,迎來母親在生產中死亡的孤兒小驢Jerry,爾後園區收容的驢子逐漸增加,目前這個名為Jarjeer Mule and Donkey Refuge,的園區共有五十四頭驢子,由八位員工照顧。

這個園區就像驢子的孤兒院、養老院及醫療中心,營運經費來源為各界贊助以及外國觀光客的造訪,Sue Machin希望藉由營區的推廣,刺激地方更具公益性的旅遊。

驢子是摩洛哥居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份,是否受到人道對待也逐漸受到矚目
我與驢

2010年底,初次來到摩洛哥,在街頭工作的驢子引發我極大好奇,有時不免因驢子勞務重而感到難過,但抬頭見到驢主,發現驢子與人同樣疲憊滄桑,全都是在底層辛苦討生活的作工人。

隨著對摩洛哥認識愈深,愈是發現驢子無處不在,只有驢子能載著主人行走佈滿碎石的亞特拉斯山上的小徑,幫忙載水、柴薪、農獲與人,即便在沙漠,遊牧民族更是仰賴驢子幫忙駝載生活所需的飲水。

國外目光焦點總容易放在「驢子是否被善待」。被虐待、承受過重勞務的驢子絕對有,但普遍來說,驢主還算照顧驢子,畢竟這是他們賴以維生的夥伴.感情總是有的。當年貝桑爸爸曾有一頭驢子,賣掉後,不時還會想起,偶爾在野外看到滿地野草,還會叨叨絮絮地說著不該把驢子賣掉,否則現在就可以牽驢子來大快朵頤了!

早在2011年初,第一次走訪摩洛哥友人在鄉間的老家,因緣際會下,村裡孩童熱情友善地邀請我騎驢子,盛情難卻下,我只好爬了上去,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騎在驢子身上,只覺驢子極度強壯、溫馴且極度服從,行進速度緩慢而穩定,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安全感,那種感覺真的很奇妙。

蔡適任
法國社科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旅居巴黎十二年半,流浪的渴望讓她毅然放下所有,前往摩洛哥人權組織工作,竟愛上撒哈拉,並與在地的遊牧民族貝桑相戀結婚。目前居住摩洛哥,與先生經營《天堂島嶼》,盼能推動友善生態與居民、深度認識遊牧民族的旅遊,常撰文探討沙漠生態及遊牧民族人權等議題。
網站-天堂島嶼|臉書-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分享及相關文章

[DISPLAY_ULTIMATE_SOCIAL_ICONS]
分享給LINE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