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錄自《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聯經出版)
薄荷加茶
摩洛哥的茶不是從東邊陸路來,而是走海運進來的,是當時初識中國茶飲的歐洲大使們送給貴族和蘇丹的禮物。
舉例來說,1769年時,荷蘭大使進宮覲見蘇丹時就呈上了香水、一箱茶葉和兩箱的糖。茶很快就受到滿朝文武的喜愛,還有名為「Muley Etai」的官員專司倒茶呢。有很長一段時間,茶一直是有錢人家專享的高價商品。1828年,瑞內‧凱利(René Caillié,1799-1838。法國探險家)深入非洲,直達通布圖(Tombouctou,西非馬利的城市,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他回到巴黎時獲得了一萬法郎(金幣)的獎賞。這是地理協會頒發給第一位成功穿越撒哈拉沙漠,深入摩洛哥南風塔非法勒(Tafilalet)這座神秘城邦,而且平安返回歐洲者的獎金。
他說:「那邊,最有錢的居民早餐喝的是茶,吃的是麵包和無花果。」為我們留下有關摩洛哥早餐史的珍貴史料。
我們的確無法確定,把茶和薄荷放在一起沖泡成茶飲的習慣是否也同樣歷史悠久。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們喝香草植物沖泡的飲料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了,其中薄荷是地中海西岸地區最常用的香草植物,而地中海東岸地區常用的是鼠尾草。
薄荷缺貨時,也有人用苦艾草代替,只是沖泡出來的飲料味道稍微苦一些罷了。所以,薄荷茶湯裡稱得上久遠的,或許該說「正宗的」成分自然是薄荷了,或許糖也算是,因為十五世紀後摩洛哥也開始生產蔗糖。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喝茶,至少在有錢人家裡,已經是根深柢固的習慣了。1704年以來,直布羅陀實質上已經由英國控制,自1713年簽署了烏得勒支和約(歐洲多國在荷蘭的烏得勒支簽署和約,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更有部分在法律上歸其所有,不管怎樣,直布羅陀一直是歐洲與摩洛哥貿易的重要轉運站,交易的商品自然有茶葉一項。
確實,只要中國一直是茶葉的唯一出口國,茶葉的價格必然居高不下,但這個情形只維持到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加上印度的茶葉種植開始起飛,好景結束。產地多元擴展,再加上海運技術進步,帶動了運輸成本下降,反而使得大家記得的薄荷茶起源變得相對地沒什麼意思了。
這個故事的關鍵點是,1853年到1856年間的克里米亞戰爭,當時俄羅斯獨立對抗英國、法國、鄂圖曼帝國和薩丁尼亞王國組成的聯軍。韃靼人(俄國對蒙古人的稱呼)早在十六世紀就把茶帶進了俄羅斯,所以俄文的茶唸作「tchai」。俄國自彼得大帝起致力歐化,因而在十八世紀時停止從中國進口茶葉,轉而向英國商人採購。
1854年,俄國市場因為克里米亞戰爭而突然關閉,茶商們面臨了大量的存貨過剩問題,且大多留滯在直布羅陀,英國各公司於是大力朝摩洛哥開拓市場。簡單的說,薄荷茶的發明完全是迫於情勢的市場轉移故事。這段史實沒有任何可議之處,不過,只能說這起事件是加快了薄荷茶的生成腳步而已,早在十八世紀,薄荷加茶的演變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另一個現象的出現年代就更難認定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薄荷茶的茶變成了綠茶,還叫做火藥茶(gunpowder)?叫這個名字的起因是該種茶葉的葉子是卷成圓珠狀(中國稱之為「珠茶」)這種茶原產於中國浙江省,不過在台灣的種植更加發達(台灣珠茶)。因為北非市場需求擴大,英國人開始把這款茶引進斯里蘭卡種植(錫蘭珠茶)。然而不可諱言,直至今日,這種茶葉的主要產地始終停留在大中華地區,因為該茶需要古法焙製。1854年那批本來要銷往俄羅斯的茶葉存貨當然不光只是綠茶而已。
薄荷茶的講究喝法、泡茶規範、三套件茶具等等,都要等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文獻記載。自此,薄荷茶遍及整個廣義的西北非,也就是說從撒哈拉到蘇丹。奉上薄荷茶的待客之道是男人的事,客人若推辭則顯得對主人不敬。在這個水資源稀少又禁酒的地方,這樣的禮儀能在人口密度低的貧瘠地區,織出強韌的社交網路。地中海東岸地區也可以見到這樣的禮數,但在這塊咖啡強勢的地區,薄荷茶頂多只能算是帶點異國風情的飲料,屬於西邊兄弟的。
從早餐開始,隨時都可以喝的薄荷茶自成一片文化區塊。今日,摩洛哥依舊是中國綠茶的第一大進口國,每年的進口量逼近六萬頓,遠超過日本和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