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出現在台灣視野中的東歐國家、位在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卻有個非常罕見的刺繡工藝--茲米揚黑刺繡(Zmijanje Embroidery),它的文化價值也受聯合國肯定,2014年被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而究竟這項刺繡有什麼獨到之處呢?


茲米揚黑是一個地名,是一個有兩條河及三座山交會的美麗小鎮,位於該國西北部的馬牙加山區(Manjača)。人類居住在這兒的時間非常久遠,歷經史前時代、羅馬帝國、中世紀與鄂圖曼帝國延續下來。巴爾幹半島上長久以來紛爭、戰亂不斷,但同時也傳承了豐富的歷史,此項極為特殊的刺繡工藝傳統,追溯至19世紀中期。
茲米揚黑刺繡十分特殊,它只使用一種植物染的深藍色繡線,刺在白色的布上。使用的是十字繡法,圖樣是以此組成的,許多的「X」編結組成而得名。十字繡常常被繡於有均勻方格的布上,起初,傳統是在亞麻布或大麻布上,目前則多以棉布為主。
顏色單純的十字繡呈現出優雅節制的風格,但其繁複的幾何圖案卻又盡展其工藝的精緻。所完成的刺繡作品被用於婦女的服飾、生活用品,包含婚紗、服裝、圍巾、床單、桌巾等物品上。每個圖示也有它特殊的意義,例如帶來幸福、子孫健康。從織法豐富性也顯示看出刺繡女性的社會地位,越細緻有層次的刺繡,越具有高階地位與優越品味。
格外特別的是,茲米揚黑刺繡過程是以群體的方式進行,一群女人聚在一起刺繡,並同時歌唱與聊天,在這同時也因此傳承了民謠與傳統舞蹈。在集體刺繡過程改善既有繡法,也是一起刺繡的重要部份,初學者更能加入刺繡團體一起從做中學習,透過集體刺繡讓傳統有新的變化並得以延續下去。


要保存這項古老的工藝並非易事,這項絕活要求絕對的專注、耐心與動機,恰是現代人所缺乏的特質。目前有組織專門來傳承這項技藝,一位從10歲開始刺繡的藝師說道:「小時候住在鄉下地方,沒有電也沒有電視,所以我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這上面。我把這項刺繡傳給我的女兒、媳婦、以及其他年輕的女孩。有些女孩開始把這項技巧用在它們的家具和物品上面了,他們做的東西也作為伴手禮,延續傳統。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茲米揚黑刺繡如今已成了當地人表現民族認同與驕傲的方式,而這項工藝也不單單只有刺繡本身,在集體刺繡創作的過程將音樂歌謠、口傳文化等等連接起來,成了波國人重要的情感象徵。

波士尼亞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原是南斯拉夫成員,於90年代獨立。境內有90%為崎嶇山地,種族組成為48%波士尼亞克人(Bоšnjak),即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改信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人約37.1%、克羅埃西亞人約14.3%。他們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組成國內豐富面貌。
但也正因民族分化的情結,這裡在二十世紀末發生了慘無人道的戰爭。1992年,波赫人民欲脫離南斯拉夫聯盟獨立而舉行了獨立公投,但境內塞爾維亞人堅決反對。最後在90%人民民意下,波赫宣布獨立。境內的塞爾維亞人不滿此結果,宣布成立塞族共和國與之相抗,雙方於是開始長達三年的內戰,造成20萬人民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
茲米揚黑刺繡工藝所在的小鎮,正是在塞族共和國境內。目前波國各族群雖被劃分在同一塊國境上,但實質上依然分成「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彼此有著難以輕言抹滅的隔閡與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