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柬埔寨的吳哥窟(Angkor Wat)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和台灣地緣位置接近,而成了不少台灣旅行者此生必訪的景點。
然而,十二世紀便建造完成的吳哥窟,為何能九百年來保持原貌、持續照耀柬埔寨呢?這就要感謝一群和生命拔河的園藝師了!

吳哥窟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古宗教寺院,其最大的特色是建築牆上的美麗浮雕,如此精緻細膩的雕刻藝術,建立於一千年前的柬埔寨吳哥王朝(又稱高棉帝國)。當時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因為渴望權力,在殺了叔叔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後繼承高棉帝國,並大量侵略越南等鄰國。
他因為崇拜印度教裡代表守護者的毗濕奴神,而在十二世紀時建立了吳哥窟,將這座寺廟獻給這位神祇。目前文件顯示,一直到十二世紀末、甚至是十四世紀,吳哥窟才慢慢加入了現在為人所知的佛教色彩。

要保護這樣一座近千年歷史的精美建築並不容易,因此柬埔寨有一群園藝師擔負起這份責任重大的工作。
以「園藝師」而非「古蹟修復師」稱呼他們,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以「拔雜草」為大宗。乍聽之下非常簡單的一項任務,其實充滿危險性。為了避免傷害吳哥窟的壁面,這群園藝師要在不使用繩索以及器械的前提下,攀爬牆面、爬上屋頂,摘除石縫間長出來的野草。

吳哥窟遺址上綠意盎然,有些大樹的根部甚至糾纏於建築物之上。意外的是,這些附於建物底部的植物看起來雖然兇猛其實無害,真的需要被清除的,是建物上方的石縫間冒出頭的野草、或是侵入石縫間的樹根。如果任由這些植物生長、它們的根莖將會分裂石塊、導致部分建物損毀、甚至坍塌。
為了成功清除這些野生植被,園藝師們只能戴上安全帽、靠著梯子爬上爬下來執行任務。各地來的遊客看到這個情景總是會倒吸一口氣,覺得是非常落伍的方式,卻不知道這是唯一能保存吳哥窟的方式。
要感謝他們的匠人精神,身為遊客的我們才能在九百、一千年後,持續親近這座古蹟的芳澤。
(整理自EuroNews、Live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