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般的雪白奇景—棉堡
棉堡/棉花堡(Pamukkale; Cotton Castle) 跟上頭古城希拉波里斯(Hierapolis) 是土耳其著名的世界遺產,也是許多土耳其旅行者必去的景點之一。棉堡並不是一座城堡,而是因為其碳酸鈣地質(也就是石灰岩)所形成的雪白奇景而聞名,其豐富的碳酸鈣溫泉更是許多觀光客的最愛。
不同膚色種族應該如何相處,是現今十分棘手的問題,而在百年前的南美洲,似乎找到了方法!哥倫比亞西南地區的納里尼奧省,有一場古老慶典達成現代人們希企的和諧。慶典中,人民會以顏料、石灰將膚色塗成黑色或白色,並一起同樂,藉此達到不同民族的融合,也因此被稱為「黑白狂歡節(Carnaval de Negros y Blancos)」。
哥倫比亞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民族一起生活,在16世紀時,包括安地斯山脈、亞馬遜雨林、大洋洲族群,不同聚落的民族在此頻繁接觸,也因此對於相異文化更為開放,不同聚落的人們也一同舉辦豐收慶典。而在西班牙人殖民後,由於政治以及宗教元素,也讓原住民的農業祭典有了截然不同的風貌。
19世紀西班牙人殖民期間,天主教傳入哥倫比亞當地。西班牙當局害怕原住民起義造反,禁止他們舉辦慶典,但納里尼奧省的原住民們仍想到了解決方法,透過化妝舞會的方式隱藏外觀,以此形式舉辦慶典,這也被視為是黑白狂歡節的雛型。
1912年的1月6日,這天是天主教的主顯節(基督教稱為顯現日),在納里尼奧省帕斯托市一間名為 Calle Real 的青樓中,裡頭的白人、混血兒、黑人想出一個「黑白遊戲」,他們拿法式粉撲以及香水噴灑彼此,並不斷地喊著「這裡有黑人,這裡也有白人」。黑白遊戲在帕斯托市引起轟動,於是他們加入了原住民慶典之後,正式確立了黑白狂歡節。
自1974年,位於納里尼奧省的民眾自發地組成狂歡節委員會,讓黑白狂歡節的活動更加豐富。節慶期間由自12月28日至隔年1月6日,在節慶拉開序幕當天,人們會以惡作劇式的方式,向無辜的行人潑水,表達節慶的熱情。不過近年來政府禁止潑水行為,並發起「粉筆彩虹活動」,透過粉筆彩繪城市,以藝術的方式讓人們能夠展現熱情。
到了跨年夜當天,人們會舉辦遊行隊伍,隊伍中會有象徵達官權貴、政治諷刺對象的木偶,並在儀式的最後將其燒毀,意味著把這些人「火葬」,氣氛相當熱烈,活動最後甚至會為最佳木偶製作者提供獎金,讓創作者更加投入這個活動。
而黑白狂歡節最知名的「彩繪膚色」,是在期間的最後2天,1月5日以及1月6日。這兩天,街上除了賣酒和餐飲的商店,其他商業活動一律停止。在1月5日這一天,是黑人節,人們會將自己塗成黑色,1月6日則是白人節,則是塗成白色。除了用顏料塗抹膚色外,人們還會為汽車、牆壁畫上顏料,並歡愉唱歌、跳舞,展現對於慶典的熱情。
黑白狂歡節是納里尼奧的驕傲,不僅蘊含深刻歷史,也展現了族群融合的平等價值,讓黑白狂歡節在2009年時,被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承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這幾年黑白狂歡節的舉辦,卻出現一些障礙。
由於黑白狂歡節與會者眾多,裡頭出現了一些喜歡搞破壞的年輕人,他們使用會汙染環境的石灰、廢水,在狂歡節中大肆惡作劇,甚至毀壞市容,讓不少當地居民不願再舉行黑白狂歡節。而在這幾年,因為Covid-19疫情黑白狂歡節也跟著停辦,還不知何時才會恢復。若是未來黑白狂歡節不再,只存在人們的記憶中,相信對大家都是不願見到的結果。
(整理自Radionacional、culturetrip)
棉堡/棉花堡(Pamukkale; Cotton Castle) 跟上頭古城希拉波里斯(Hierapolis) 是土耳其著名的世界遺產,也是許多土耳其旅行者必去的景點之一。棉堡並不是一座城堡,而是因為其碳酸鈣地質(也就是石灰岩)所形成的雪白奇景而聞名,其豐富的碳酸鈣溫泉更是許多觀光客的最愛。
今年七月,BBC美食頻道一部蛋炒飯教學,其中女主持人的煮飯方式--沒有洗米、如煮麵般加水煮米、煮滾後還瀝乾沖水,讓台灣和其他東亞網民一片哀號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