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以浮潛聞名的帛琉,這兩年來在台灣聲名大噪,因為在疫情衝擊全球之際,這個位於南方的太平洋島國率先和台灣開啟了旅遊泡泡,讓搭上飛機前往充滿水母的湛藍海域,成了一件夢幻又伸手可及的事。

帛琉位於南方的菲律賓旁(Google Map)
帛琉的海美麗又夢幻(Hiroko Yoshii/Unsplash)

到帛琉去玩,各國遊客最喜歡購買的伴手禮,就是手工製作的木雕故事板(storyboard)。一塊小小的木雕上有各種符號、寓意,傳誦帛琉的民間故事,帶一塊回家彷彿就能記住曾經踏上的土地。但有趣的是,木雕故事板其實不是在地原生,而是殖民者轉化當地文化的產物,這些故事,原先是被記錄在建築物上的呢!

到帛琉觀光最流行的木雕故事板,其實是殖民後的產物(Tebang Woodcarving Shop)

和台灣一樣,帛琉曾經被多個國家殖民,從1885年起,先後經歷了西班牙、德國、日本、及美國政權,直到1994年才正式獨立。

當地的民間故事在被殖民前,是刻在男人的集會場所:「男人會館(bai)」的裝飾。男人會館是一個村子財力、名譽、及力量的象徵,唯有打勝仗後獲得財富的部族,才有資格「購買」男人會館。

一般而言,男人會館會先在異地建造,完成後才被運到村子裡。除了山牆外側之外,內部的橫樑也述說著各式各樣的當地傳說。

男人會館的山牆及橫樑刻印了當地的民間故事(Travel Adventures, Indigenous Jesus)

承載部落記憶的男人會館在殖民時期卻受到破壞。德國殖民者將男人會館裡的橫樑拆解、甚至是將整棟建築搬遷至自己的國家,放在博物館裡提供文化展示;日本殖民政府則是直接將帛琉社會改造成更現代、能夠營利的模式,開發出建立在當地文化之上的新型態工藝品,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方便帶上飛機的故事木板。

木頭原色的木雕故事板是殖民後新開發的文化商品(Wikimedia)

新型態的木雕故事板風格較受美、日觀光客歡迎,刻痕較深、較為立體,完成後使用鞋油打亮;傳統的木雕故事板刻痕則較淺、顏色更為豐富,圖形本身也相對簡潔。

左圖為現代木雕故事板的風格,右圖則為傳統的帛琉風,兩者說的是同一個故事。
(A Year In The Library, Penn Museum)

以上圖的故事板為例。

傳說中,有一個村子不斷受到巨蛇的攻擊。那隻巨蛇容易被火光吸引,只要村裡的人點火煮食,便會闖入、吃掉村民。村民們不勝其擾,終於舉村搬遷,只剩下一位懷孕的婦女留在原處。她生出的孩子長大後,詢問她為什麼都不能點火、只能吃生食,她才告訴兒子這個巨獸的存在。

聰明的兒子於是點起了火,並在旁邊準備了許多燒燙的石頭。巨蛇侵襲時,便把火燙的石頭塞進他的嘴裡,成功殺掉猛獸、讓村民們回歸家鄉。

木板上的畫面,就是他將石頭塞進巨蛇嘴裡的形象,是非常受歡迎的民間故事之一。

即便不是完全「傳統」的文化工藝,木雕故事板依然用自己的方法延續了帛琉的傳統文化,在旅遊旺季時更是供不應求,不少師傅還得請計程車司機不要透露自己的所在地給觀光客,免得被要求臨時客製化特定產品。

如果有機會到帛琉,想要買點故事板回家欣賞,也可以考慮看看到監獄去!當地監獄的受刑人學習這項工藝後,能穩定產出木雕故事板,永遠不怕缺貨。

(整理自Penn MuseumIndigenous Jesus

更多世界的木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