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過年玩牌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南中部的發牌唱曲

2021-10-10
隅文化
, , , ,

農曆過年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節日,除了大吃大喝、領紅包發紅包、收看跨年節目之外,趁全家大團圓時玩牌競賽也成了不少家庭的重頭戲。

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位於東南亞的越南不但跟我們一樣過農曆年、喜歡在佳節時刻玩牌,越南中部甚至玩到爐火純青,讓這樣的習俗變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越南中部人過年玩牌玩到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呢(Vietnamese Institute of Musicology)

越南中部的玩牌文化稱為「發牌唱曲(Bài Chòi)」,源於16或17世紀。如同台灣過年時有放鞭炮嚇年獸的傳說,當地人則是忙著應付深山野獸的攻擊。不堪其擾之下,他們乾脆在森林的外圍築起高塔,由年輕人輪番站哨,阻止這些猛獸侵門踏戶、摧毀家園及作物。而為了打發站哨的時間,大聲歡唱便成了很好的娛樂,嘹亮的歌聲傳到村裡,和村裡的人一搭一唱、透過歌聲對談,分享美好時光,也讓這個娛樂延續至今。

發牌唱曲的習俗源於16或17世紀(UNESCO)

現代的發牌唱曲主要分成「遊戲」及「表演」兩種形式。發牌唱曲遊戲就是越南中部過年時的熱鬧活動。

遊戲的進行不僅需要「發牌」和「唱曲」,還要有隆重的前置作業,為了遊戲搭建九或十一間小屋,做成像是三合院的形狀。

中間最大的屋子是主舞台,由歌聲美妙的發牌藝術家(Hieu)主持。整個遊戲會有兩副一模一樣的牌卡,玩家們購買三張牌卡後便獲得參賽資格,可以到小屋裡等待。發牌藝術家此時會抽選自己手中的牌卡,依照牌卡內容開始高歌,玩家們要藉由歌詞、音樂,辨認是否和自己手中的卡牌相同,三張手卡都被唱到的參賽者就獲勝!

玩家的牌卡如果跟發牌藝術家唱的是同一張,即獲得一點,三點全中就獲勝(UNESCO)

而在表演形式中,藝術家則如同吟遊詩人,要帶著藤編草墊到各地演出,除了固定曲目之外,也能即興改編詩詞或是民間故事,變成新的段子。

發牌藝術歌曲不但優美,內容往往富含深意,傳遞正向的價值觀,提醒聽者要堅守正義、培養同理心、或是愛自己的鄉土與國家。

如吟遊詩人般的發牌唱曲表演者(UNESCO)

發牌唱曲透過發牌藝術家、卡牌製作師、小屋搭建師、以及漫遊的吟遊歌手的努力,將民間故事、休閒娛樂、民歌、手繪、建築知識等民俗活動轉變為富有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向世界分享了熱鬧的越南文化。

更多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