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面具精品特展-故宮南院 X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
面具在四大洲的傳統社會中持續被使用,並且備受珍視。故宮南院的面具展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瞭解各族群如何透過不同造型的面具,形塑出神祈與靈魂的樣貌,進而與超自然的力量溝通。
隨著歷史更迭,非洲文化在世界各地逐漸演變並蓬勃發展,像是藍調音樂、舞蹈‧‧‧‧‧‧等等,除此之外,非洲傳統信仰也在南美洲落地生根,它結合了天主教以及南美習俗,成為在地特有的宗教「坎東佈雷教(Candomblé)」。教徒相信有自己的守護靈,禮拜時會用歌舞祭拜神靈,因為有著非洲節奏的歌舞特色與台灣民間信仰的遶境活動類似,甚至有人戲稱是「南美的8+9」。目前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烏拉圭和巴拉圭有至少200萬的信奉者。
坎東佈雷教最初被稱作是巴圖克(Batuque)。起源是在1550 年至 1888 年,葡萄牙殖民巴西期間,從西非帶入許多非洲奴隸,他們在當地信奉了天主教,卻仍保有原本的信仰,像是西非泛靈信仰、伊斯蘭教等。這些宗教元素在巴西當地融合,逐漸形成坎東佈雷教,信徒同時信奉聖母瑪利亞、祖靈,並身穿白衣,形成相當奇特的現象。
經過數個世紀,越來越多非裔南美人信仰坎東佈雷教。在19世紀時,第一座坎東佈雷教神廟在巴西的巴伊亞州建成。不過坎東佈雷教由於是異教,且有奴隸起義的可能,起初不被葡萄牙殖民政府認可,被視為非法宗教,信徒只能秘密活動。直到1970年,巴西政府才讓坎東佈雷教合法化,信徒得以公開禮拜,坎東佈雷教也更加蓬勃發展。
坎東佈雷教並沒有經文,儀式信仰都透過口頭傳述,信徒們信奉1位主神 (Olódùmarè,至高無上的存在)和16位副神(Orixas)。不過由於是透過口頭流傳,再加上坎東佈雷教在南美洲有7個國家信仰,因此每個國家的宗教都有所不同,包括:儀式、經文甚至是副神的名稱。
坎東佈雷教的信徒認為是主神創造了世界,並隨著時間推演,出現了16位神格化的祖靈,即是副神。這些祖靈與自然力量、食物類型、個性、顏色和動物關聯,並成為守護靈,保護坎東佈雷教的信徒。
坎東佈雷教比起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在他們的教義中,並不在意善惡,也不去思索死後的世界。坎東佈雷教認為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命運,這個命運可能是必須從善、也可能為惡,他們必須順著命運前行,值得一提的是,坎東佈雷教仍認為不道德的行為會有負面後果,但他們仍舊更相信命運。
此外,坎東佈雷教相信死後的世界,卻不關注來世。他們認為,人們在活著時,必須努力積累生命能量(axe),直到入土下葬後,他們的體內的生命能量將會回歸自然,成為循環。反映了奴隸在世間遭桎梏的無力感,因此演變而成的宇宙觀。
坎東佈雷教結合天主教,因此他們也有禮拜,不過與天主教的禮拜大相逕庭。祭司在禮拜前會先作儀式準備,像是用副神的顏色裝飾神廟、準備食物、進行占卜,有時也會向副神獻上動物祭品。禮拜者須更衣洗手,才能進行禮拜。
禮拜開始時,祭司不會佈道說法,而是跳舞。信徒跳著傳統的巴西戰舞卡波耶拉(Capoeira)。坎東佈雷教相信,隨著舞蹈跳到最高潮,副神會進入信徒的體內,使他們陷入恍惚狀態,緊接著他們會唱起讚美詩,神明便會離開信徒的身軀,留下來獨自舞蹈,禮拜才算完成。結束後,人們便會開起宴會,享受著佳餚美食。因為強烈非洲節奏的舞蹈與台灣民間遶境的表演活動類似,有人戲稱為「巴西的八家將」。
或許正是這些充滿歡愉的儀式和放掉生死的宇宙觀,讓坎東佈雷教在受到壓迫的南美奴隸之間廣為流傳,儘管現在已經南美國家皆已脫離殖民統治,在那段遭到迫害的歷史以及痛苦,仍沒有被人們忘記,這讓坎東佈雷教蓬勃發展,成為南美當地獨有的宗教景象。
(整理自Wiki、earnreligions)
面具在四大洲的傳統社會中持續被使用,並且備受珍視。故宮南院的面具展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瞭解各族群如何透過不同造型的面具,形塑出神祈與靈魂的樣貌,進而與超自然的力量溝通。
曾入圍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講述哥倫比亞瓦尤部落過去的毒品事業,有別於一般毒梟電影,整部片以瓦尤部落傳統文化美學與民俗儀式貫穿,用新的觀點詮釋毒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