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美麗的塗鴉、色塊進行社區改造已經成了地方創生的潮流,台灣最知名的範例莫過於黃永阜爺爺手繪的彩虹眷村,鮮豔又充滿祝福深意的圖騰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造訪。另一個崛起中的彩色景點則是基隆的正濱漁港,海岸旁的房舍色彩斑斕,像是進入童話的小鎮。
位在南美洲的國家秘魯,也同樣有著這麼一個彩繪的小鎮。
雖然乍聽之下,秘魯的首都利馬利用彩繪的方式翻轉村落印象可能不那麼稀奇,但當地特別的是,他們在善用色塊之餘,還加入了傳統編織圖騰的巧思。高聳入丘的牆壁、階梯、圍牆被漆上傳統布紋的圖案,整個小鎮彷彿被匠人的巧手縫合為一幅美麗編織!


圖騰點綴村落,將社區串為一體(My Modern Met)
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文字引進之前,秘魯附近區域即有數千年歷史的安地斯編織文化,當地原住民透過圖騰編織,傳遞智慧與訊息。
從西元前八千年起,一直到歐洲殖民前的印加王朝,中間的朝代更迭豐富了圖騰的多樣性,每一個時期、區域都有自己的特色。


藝術家秀馬托克(XOMATOK)長期致力於使用設計與顏色來對地方空間進行改造,並強調藝術與原生社群的連結。
利馬政府與秀馬托克合作,企圖替當地貧民區帶來新氣象,首要任務便是改變「破窗效應」。他們相信,如果一個社區「看起來」不太優質,適合非法行為、反社會攻擊事件蔓生,便會誘導相關暴力事件的發生。反之,若能善用藝術,讓當地環境展現出穩當安全的樣貌,除了能夠提升當地居民的社群意識外,也能降低犯罪率。
因此,秀馬托克和當地居民聯手彩繪,將安地斯傳統毛毯「llicllas」的圖案轉移到巷弄及台階上,大家一起拿著畫筆,妝點自己的家。




創作者及政府相信,良好的環境能夠降低犯罪率
(My Modern Met, Urban Street Art @ Facebook, Colossal)

費時三個月完成的利馬美麗小鎮歡迎遊客們的到來,當地居民也非常興奮,手繪看板迎接旅客的造訪。是不是要趕快把它加進解封後報復性旅遊的觀光清單了呢?


「感謝光臨」(And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