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宋朝的汪珠在他的《神童師・四喜》裡描繪了他心中的人生四大樂事。2021年,全台一度大缺水,即便過了將近一千年,這首詩依然非常貼近人心!
有趣的是,能夠感同身受這四喜的不只台灣人或中國人而已,遠在中南美的墨西哥瓦哈卡(Oaxaca),也有結婚、求婚、甚至是私奔後返鄉時使用蠟燭的習俗,而當地的薇薇安娜阿嬤更是打破限制,做出繁花造型的蠟燭,讓這些慶典成為名符其實的「花燭」之日。

位於墨西哥中南部的瓦哈卡區,當地原住民的薩波特克文明可以追溯至15世紀,雖然沒有印加、馬雅文明這麼興盛,仍富有獨特的文化。
在這個社群裡,年輕男女如果相愛,卻無法得到家族長輩的認可與祝福,便會像世界各地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主角一樣,攜手私奔。比較特別的是,私奔後要獲得長輩的原諒,比一開始求婚獲得長輩認可還容易!因此不少小夫妻私奔後會選擇返鄉。
返鄉後,他們得舉辦一個盛大的婚禮,除了帶著滿滿的禮物到女方家,身後還會跟著一隊的親朋好友,人手一支彩色蠟燭,遊行至女方家門口,祈求父母的原諒。
雖然私奔後舉辦派對遊行的文化逐漸消失,以貝殼為原型的彩色蠟燭依然帶有祝福的涵義,期許年輕夫妻的家庭能夠繁榮富裕。

瓦哈卡的蠟燭工藝師薇薇安娜便是在這樣的文化中長大。薇薇安娜從小由她的阿嬤帶大,八歲起做了人生第一根蠟燭。當時的社會風氣較為傳統,普遍認為蠟燭是神聖的物件,應該抱持純潔的心捐獻給教會,因此蠟燭製作者不會得到薪酬,而是獲得食物作為回報。這樣的想法在社會不斷變遷下受到挑戰,不少人放棄無法維生的蠟燭製作,轉而從事其他行業。
就在薇薇安娜步入中年之際,他的先生因重病而無法工作,要靠她一人扛起家計養活三個孩子,於是薇薇安娜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開始販售自己手工製作的蠟燭。
那個年代,女性多半只能在家製作,交易、捐獻等事務全權交由男性處理。因此薇薇安娜阿嬤不僅因為販售而褻瀆了宗教,也因為違背性別角色而受到當地人的刁難。

為了制裁她,當地耆老沒收了薇薇安娜的模具,想要逼迫他退出蠟燭製作這一行,這樣的困境卻激發了薇薇安娜的創意,她開始自創花型模具,做出花朵造型的蠟燭。美麗的創作不但拓展蠟燭事業的客群、增加收入,也讓逐漸式微的蠟燭藝術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延續了這項傳統手藝的生命。

手工蠟燭的製作非常費時費力,在製作長柱型蠟燭時要使用瓢子反覆將熱蠟澆到燈芯上,一層一層疊上,直到蠟燭的長度及粗度達到要求。
造型作品,如花朵蠟燭、天使蠟燭等,則要使用模具,先將模具沾上熱臘後,放入冷水裡快速冷卻塑形,塑形後的蠟片還要在太陽下曬個十幾天,直到顏色接近白色後,才能收回來上色。上色的顏料也非常天然,鮮豔的紅色染料就是由胭脂蟲做成的呢!(延伸閱讀:風靡古歐洲的完美色彩:中南美洲的秘寶-胭脂蟲)

薇薇安娜阿嬤的手工蠟燭沒有網路商店,如果想要一親芳澤,不妨到工作室的Instagram逛逛,或是疫情後直接到墨西哥的瓦哈卡走走吧!
(整理自VOGUE、Mexico Daily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