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風靡古歐洲的完美色彩:中南美洲的秘寶-胭脂蟲

2021-05-16
隅產業
, , , ,

使用胭脂蟲所染出的「完美的紅」(clothroads.com)

紅色在華人世界是喜氣的,無論是春聯、鞭炮、還是婚宴喜慶,紅色都是充滿祝福的顏色,就連星座指南都會偷偷提示,穿個紅色內褲說不定就有機會開運發大財!

然而,在19世紀前的歐洲,紅色染料非常難尋,雖然有高雅如指甲花、特殊如牛糞、血液等天然元素可以當做原料,它們染上布料後卻無法維持原本的鮮豔赤紅、而是變成珊瑚、赤褐等顏色;更麻煩的是,有些顏料非常容易褪色,讓「正港」的紅色異常難尋。

由胭脂蟲所做成的紅色顏料,是早期歐洲難尋的色彩(the irish times)

然而,早在幾千年前,中南美洲的居民就發現了生長在仙人掌上的小小胭脂蟲(Cochineal),這白白的、讓仙人掌像是發霉一樣的小蟲,便是製造紅色顏料的最佳來源,是當地居民心中的寶藏。

仙人掌上的白點就是胭脂蟲(Mark Williamson/ Science Photo Gallery)

壓碎母胭脂蟲就可以得到紅色的染料汁液(Pinterest、staherb)

要做出染上布料後依然鮮紅美麗的紅色,需要母胭脂蟲。中南美洲國家包含墨西哥、秘魯等在發現胭脂蟲的神奇力量後,開始出現有系統、有效率的胭脂蟲農園。雖然七萬隻胭脂蟲只能做出不到500公克的染料,但因為非常耐用、且無論是淡淡粉紅色、冶豔猩紅色、還是深色的勃根地紅都能調配出來,而一直備受青睞。

遠古時期的中南美國家廣泛應用胭脂蟲的魔力,無論是日常居家或是神聖宗教儀式使用的配件如衣物、皮件、甚至是房屋,都可以見到胭脂蟲產出的美麗紅色染料讓一切更加生動美觀。

墨西哥科學家、神父José Antonio de Alzate y Ramírez繪於1777年(Newberry Library, Edward E. Ayer Manuscript Collection)

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墨西哥後,開始大量掠奪墨西哥的胭脂蟲,以噸為單位,將這些小蟲運回歐洲。歐洲人被胭脂蟲所能製造出來的紅色染料驚豔,他們將這樣的紅色稱為「完美的紅」,使用在上流階層的華服裡。由胭脂蟲染色的服裝成為權力與階級的象徵,這讓西班牙人更加勤奮地運送胭脂蟲進行買賣。中南美洲居民生活中的小蟲蟲,一下子成為炙手可熱的出口產品,經濟價值只略遜於銀。

胭脂蟲染色的華服成為階級象徵,也被反映在畫作上(Museum of the Netherlands)

雖然19世紀後,更便宜且同樣持色的紅色染劑出現、讓胭脂蟲的重要性不復以往,但隨著這幾年有機風的盛行、天然染色的食品及化妝品的需求大量上升,胭脂蟲再次獲得製造商的青睞,中南美洲的「胭脂蟲園」也因此再次受到重視。秘魯路上有不少「胭脂蟲黃金(ORO Cochinilla)」的扛棒。

除了如上面影片中,遊走在大片的仙人掌田,刮下、蒐集胭脂蟲的飼養法,也有飼主如下方影片,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將仙人掌的肉質莖當作飼育的溫床,清理葉片、播胭脂蟲的種、等待三個月後「採收」、並在取色前洗淨。一片一片整齊排列、有條有理,就是個小工廠。

雖然「有機」、「天然」當道,胭脂蟲的使用還是不乏反對者,2012年時新聞爆出星巴克的草莓星冰樂其實是由胭脂蟲染色、等於是在喝蟲蟲飲料時,不少人表示抗拒;素食主義者及動保團體亦表示虐殺胭脂蟲只為了獲得染料是不人道的行為。如下方影片後半段展示的,胭脂蟲被採集後,取色的方法就是將小蟲碾碎,顏料便自然而然產生。

究竟是要追求天然還是人道?健康還是觀感佳?這些問題都沒有正確答案、只能仰賴個人的選擇。只能說胭脂蟲及美麗紅色的威力太強大,才會讓人們幾千年來都圍繞著牠打轉。

更多世界的彩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