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雜誌Time剛選出呼籲對抗全球暖化的16歲少女(Greta Thunberg),作為2019年度封面人物,氣候變遷成為近年最重要的議題,而科學家也一直在為可能到來的「末世」尋找解方,就在最近,科學家在一個古老、且非常普遍的作物裡看到了希望,這個作物是———馬鈴薯。

馬鈴薯的故鄉
近來世界各地的農學家們都跑到了秘魯庫斯科(Cusco),跟隨當地農人用古老的方法學習新的知識,在那他們不停寫筆記:究竟有怎樣基因的馬鈴薯可以度過嚴厲的旱季、或水災。
在安地斯高原的湛藍天空下,一個父親和他的女婿正在用鋤頭鬆土。他們從土中拉出淺紅色的馬鈴薯,將他丟到大的麻布袋裡。這種pucasawsiray 馬鈴薯,是「馬鈴薯公園」(El parque de la papa)中所育1367種馬鈴薯其中之一。
「馬鈴薯公園」位於庫斯科近郊,海拔3400-4900公尺的印加聖谷(El valle sagrado)地帶,佔地90平方公里。「在這裡,我們保存了全球最多種的天然馬鈴薯品種,而且他們都還在『演化』!」園地贊助者之一、「安地斯協會」(Asociación ANDES)的創辦人Alejandro Argumedo表示。「我們藉由在不同海拔種植不同品種馬鈴薯,讓他們創造新的基因排列,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物對氣候變遷做的調整與回應。」這裡,便是一個活生生的戶外馬鈴薯實驗室。
7000年前,在祕魯的的喀喀湖邊,馬鈴薯開始被南美大陸的祖先們種植。而馬鈴薯公園所在的聖谷一帶,被認為是馬鈴薯第二個發源地。隨著殖民者和商人的傳播,馬鈴薯目前已經是全世界最普遍被種植的蔬果之一,在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生根。Nasa的科學家與國際馬鈴薯中心(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re )現在甚至開始為它開拓新疆土,想看看這個古老植物在火星上能否生存,探知她的極限。
馬鈴薯對印加人意義特殊,他們相信,馬鈴薯是大地媽媽(Pachamama)賜給人民的作物。不同時候吃不同種類的馬鈴薯,煮湯的、儀式吃的、甚至婚禮吃的,都會做區隔。每個馬鈴薯都有不同的顏色跟質地,有紅的、黃的、藍的、紫的,還有粉白色的。有些馬鈴薯的質地粉粉的,有些則是滑滑的,有些特別品種如moray or chuño 則是非常苦,必須先浸泡在水中,放在屋頂上風乾,經過特別處理才能食用。這種馬鈴薯能保存很久,冬天時加到湯裡喝。

馬鈴薯對氣候變遷的回應
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蟲類的分佈範圍也開始往山上擴張,這些高山馬鈴薯首當其衝, 讓農夫很為難,只好把馬鈴薯再往更高海拔的地方種植,這樣一來大家也開始測試馬鈴薯多能適應冰霜、冰雹、強烈的陽光,以及能否抵擋一種特愛吃馬鈴薯的象鼻幼蟲。
「這些馬鈴薯總是能夠適應新環境!」觀察實驗的專家表示,「氣候變遷得太快,這些可憐的植物根本不能適應。所以我們才需要多樣性,在我們培育可以承受新氣候的品種時,多樣性是根本的條件。」
「安地斯協會」(Asociación ANDES)的創辦人Argumedo說:「在實驗室,科學家們嘗試用基因轉移或基因工程來解決問題,但這邊的小農早就這樣做幾千年了。」,他們所實驗的結果都被就地收在種子銀行裡。每個馬鈴薯都有對應的編號,被浸泡在冰水之中。2017年,650個種子樣本被帶往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斯瓦巴島,被收藏在-18C的國際種子地窖。
位於秘魯首都利馬(Lima)的國際馬鈴薯中心(CIP),也儲存了超過4600種馬鈴薯,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庫。此中心也正在非洲與亞洲輔導種植快速熟成的品種,在這些地方馬鈴薯是重要經濟作物,由於中國正受到乾旱的危害,而馬鈴薯特別耐旱,因此這樣的幫助不容小覷。

聯合國食物與農業組織估計,在20世紀短短一百年間,我們遺失了75%的作物多樣性,而在2055年前,22%的生物多樣性又會因氣候遽變而消失。隨著土質不斷地惡化,作物的適應能力變的日漸重要,在秘魯馬鈴薯公園裡的守衛者們正在做的事情,或許未來將會是餵飽世上所有人的關鍵角色。
來源: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