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最熱鬧、最歡騰的農曆過年就要到了,大家準備好了嗎?(尖叫!)
過年時放眼望去,鞭炮、春聯、各式各樣的張燈結綵,讓街道覆蓋上一層明亮的紅色,散發出擋不住的喜氣。當然,每個小朋友最期待的還有除夕夜時與紅色最近距離的親密接觸:領!紅!包!
不論裡面裝的是一元還是六千元,厚厚一疊來自長輩的祝福拿在手中,就覺得「啊~又是一個好年啊!」

過年這樣的華人習俗當然不是只有台灣才有,中國、美國的唐人街、還有東南亞華人數量較多的國家也都會歡天喜地的慶賀!
比較特別的是位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當地因為族裔多元,在受到華人文化影響後,竟然還開發出了專屬各種種族、宗教,顏色多元的「包」呢!

根據2010年的調查,馬來西亞的人口組成以馬來人為大宗,佔了全國的一半,第二大族群則是華人,佔將近四分之一,印度裔及當地原住民人口則並列第三大勢力。多元的人口讓各式文化有更多機會交流。
以宗教曆法而言,馬來西亞的馬來人信奉官方宗教伊斯蘭教,印度裔人口則多為印度教徒。如同華人有自己的「農曆」,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也有屬於自己的曆法。好巧不巧,1996年到1998年連續三年,農曆新年都和伊斯蘭教的重大慶典「開齋節」相隔一日;2004和2005連續兩年,開齋節則和印度教的排燈節時間相近,歡騰氣氛因而加倍!
也因為這樣的雙喜臨門,1996年的農曆佳節時期,電視廣告不再只是大聲恭賀「恭喜發財」,而是融合馬來語,齊賀「恭喜Raya」,也就是「恭喜恭喜」的意思!下面這首歌就完美融合了馬來語,以及過年的旋律與節奏呢!
文化交流,也讓發紅包的習俗悄悄融入馬來人和印度裔人的節慶禮俗之中。他們開發出自己的專屬色,分別是馬來人的綠包,和印度裔人的紫包,在「包」裡面放點錢幣,傳遞幸福與祝福的氣氛。


紅包在不同文化中,轉化為綠包、紫包(hoolah, infinitystickons)
綠色是伊斯蘭教的代表色,無論是清真寺建築的屋頂、或是可蘭經裡的內容,時不時都會使用到綠色這個意象,因此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使用「綠包」傳遞祝福。
印度教的排燈節原先沒有「送錢」的習俗,是馬來西亞印度人受到華人影響而開始的習慣。由於紫色在古老的印度代表著皇室,有著雍容華貴的意思,而做出了「紫包」。
除了顏色不同,袋子上的圖騰也會依照宗教文化有所差別。我們熟知的十二生肖一直是紅包袋上的主題,一隻老虎或一隻羊,配上一句吉祥話,就是最經典的設計。
由於伊斯蘭教義禁止使用動物作為裝飾,所以綠包上的圖案以植物、新月、可蘭經、清真寺、油燈、以及幾何圖騰為主。顏色亮麗的印度紫包則會用花花草草、孔雀、芒果、油燈、光線等意象做裝飾。
從馬來西亞開始的習俗現在也傳到其他東南亞國家,色彩鮮豔的「包」們,在印尼、新加坡等等也都可以見到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