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
隨著氣溫回升,窗外的櫻花、黃花風鈴木也紛紛探出頭,寶島台灣在轉瞬間充滿了明亮的色彩,只能感謝大自然穩定而規律地提供暖意與春花,在人禍不斷之時依然替人們帶來希望!
印尼的蘇門答臘有個名叫「塔納達達(Tanah Datar)」的區域,也因應自然,發展出了一個專屬於該地的節慶:奔牛節(Pacu Jawi)!
塔納達達的奔牛節起源於四百年前,是採收稻米後的慶祝、感謝儀式。
農民們派出家裡上等的牛,兩兩組成一隊,在尚未插秧的田裡奔馳。田裡的泥土可高達30公分,因此奔牛節裡總是能看見四濺的泥土、狂奔的牛隻、和奮力控制牛兒的主人,非常激情!
雖說是奔牛競賽,但這裡的奔牛節不會看到好幾批「人牛」在鳴槍後一起向前奔馳,而是主人替兩頭牛上犁後,站在一塊極為不穩的板子上,拉扯甚至狂咬牛隻的尾巴,來控制牛隻的速度和方向,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終點的組別就獲勝!也因此,裝在牛上的犁不只提供主人一個站立的支撐點,也可以避免兩隻牛意見分歧,跑向不同的方向。

為了讓牛隻在開場時可以直線往前進、跑出最佳成績,起跑前,會有六到八名壯漢協助比賽選手制伏他騷動的牛隻。選手也不是想當就能當,除了要明白如何控制牛隻,自己也要夠有力,否則被甩尾丟進泥地裡也是有可能的!更不用說全速前進的牛隻往往會濺起大量的泥濘,搞得選手「灰頭土臉」。
灰頭土臉的除了選手之外,還有圍觀的民眾!民眾在觀賽時除了享受歡騰的氣氛,也要時時注意牛隻的動向。雖然在終點線後會安置和賽牛一起長大的牛隻,讓牠們更有動力往前跑,但偶爾也是會出現不受控的牛選手,興頭一來就往旁邊暴衝,噴得觀賽者全身泥濘、甚至直接被撞開來。

如同我們以前介紹過的貝都因人駱駝大賽(延伸閱讀—駱駝跑步大賽:北非貝都因人的遊牧人生),塔納達達奔牛節發展至今也增加了經濟上的功能:在比賽中奪冠的牛隻身價會瞬間上翻好幾倍!
由於農作期變短、且奔牛節非常受到當地民眾喜愛,原先一年兩次、在塔納達達四個小鎮輪番舉行的奔牛節不但沒有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而消失,反而舉辦得越來越頻繁!至2013年為止,甚至每兩個月就來怒跑一次!可見傳統文化只要能和人民保持一定程度的連結,還是能靠著自身實力被保留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