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南南美行|踏上航海之角,瓜希拉半島的生態與文化踏查
瓜希拉半島除因瓦尤編織聞名世界,也有著拉丁美洲最大的露天煤礦場、鹽田與天然氣。然而儘管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貧窮在這裡並不陌生…
皮影戲是台灣人的文化傳統之一,透過倒影呈現出獸皮戲偶的動作,到現在還能在文化市集看見。不過皮影戲不只台灣有,柬埔寨也有一種流傳千年的皮影戲(Khmer shadow theatre),不僅有操縱皮偶的操偶師,周遭還會安排樂隊、說書人,跟台灣最不一樣的是,柬埔寨皮影戲是受到王室認可的神聖活動,只有在正式場合才會表演。
柬埔寨皮影戲,又稱為斯貝克托姆(Sbek Thom),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表演,可以追溯到9世紀的吳哥王朝時期。皮影戲與皇家舞劇和化妝舞劇一起被認為是神聖象徵,僅在高棉新年、國王生日或對著名人物的敬仰時表演。
皮影戲會在村莊、寺廟跟私人場合表演,流行的劇目包括《羅摩衍那》和《馬哈巴拉塔》等史詩,以及其他印度教的神話和傳說,通常由錛鍽樂團(Pin Peat)進行伴奏。
就算到了15世紀,吳哥王朝瓦解後,皮影戲的重要不減反增,超越原本被王室重視的儀式活動,發展成為柬埔寨獨有的藝術形式。
柬埔寨皮影戲分為兩個主要類型:Sbek Thom和Sbek Touch。前者以較大的人偶演繹《羅摩衍那》故事,後者則使用較小的人偶講述各種故事。另外還有一種叫做Sbek Por的類型,使用彩色皮革人偶表演。
Sbek Thom的人偶與一般亞洲皮影戲的木偶不同,它們巨大而沉重,關節可無法活動。Sbek Touch則是較小且手腳可以移動的人偶,因此更受歡迎。
好戲登場時,在大火或現在的投影儀前,巨大的白色背景被放置在兩個高大的竹屏之間。在樂隊伴奏和說書人的旁白中,木偶的剪影投射到白色屏幕上,操偶師用精確而具體的舞步,讓木偶栩栩如生。一次表演需要多達160個木偶,表演會持續數個晚上,現場的氣氛莊嚴且熱鬧。
柬埔寨皮影戲對於當地不只是神聖的儀式,也是重要的文化傳統,儘管如此,柬埔寨皮影戲仍一度遭到打壓,幾乎要失傳。1950年崛起的柬埔寨共產黨,高壓統治,破壞當地文化,柬埔寨皮影戲也成為其中之一。
在「紅色高棉」政權統治下,皮影戲幾乎被完全消滅,許多珍貴的戲偶被摧毀。然而,自1979年以來,一些倖存的藝術家一直努力不懈,逐漸恢復了Sbek Thom。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個皮影戲劇院重新復甦,致力傳承知識和技能,包括製作戲偶的技術。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柬埔寨皮影戲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柬埔寨皮影戲的傳承,象徵的是不只是深刻的歷史和文化,也是柬埔寨人民心中的活力,相信隨著時間過去,皮影戲和柬埔寨會一同成長、再現輝煌。
瓜希拉半島除因瓦尤編織聞名世界,也有著拉丁美洲最大的露天煤礦場、鹽田與天然氣。然而儘管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貧窮在這裡並不陌生…
駱駝們也穿戴繽紛的配飾、甚至毛髮還被剃成獨特造型,讓駱駝這個「沙漠中的小船」除了載運功能外,也成了美的象徵。原先以交易功能為主的普西卡駱駝節因為都市開發及社會變遷,逐漸轉型成印度重要的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