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台灣的珍珠奶茶風潮席捲世界,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只要有珍奶店的地方就有大排長龍的人潮,手搖飲成了新的時尚代稱。
令人意外的是,中非的盧安達,竟然也有手搖店!只是他們流行的不是喝珍奶而是喝牛奶。隨手就能來杯牛奶配點心的牛奶吧(milk bar)非常受歡迎。

雖然不甚光彩,但想到盧安達,多數人的印象應該是2004年上映、描寫盧安達大滅絕的電影「盧安達飯店」。1994年的種族屠殺震驚全球,也讓盧安達被認為是全非洲最窮困殘破的國家。
然而,傳統上的盧安達是質樸又可愛的。在以農業立國的盧安達,牛是當地人生活中的主角,因此人們對牛充滿著尊敬之意。他們對牛的重視在語言上一目瞭然。舉例來說,盧安達人會以「祝你獲得一頭牛(gira inka)」來表達祝福,「我給你一頭牛(nguhaye inka)」表示謝意,要和女生調情時,則會稱讚對方「有小牛的眼睛(ufite amaso nk’ay’inyana)」。

除了農業耕作以外,因為早期牛隻的營養不夠豐富,牛奶產量相對不大,因此盧安達人更將牛奶視為珍貴的家用飲品。在當時,販賣牛奶被認為是一種禁忌和褻瀆,更不用說要開牛奶吧了!
觀念的改變源於1900年代的德國殖民。德國人要求非洲人付出勞力來開拓道路、建造學校、興建教堂。盧安達人因此必需在東非各國間長途跋涉、滿足殖民者的要求。
這樣的移動意外突破了國界、刺激文化交流,盧安達人看見烏干達、坦尚尼亞的商人販售牛奶給工人們,這樣的「創舉」讓他們大開眼界,也打破了不能買賣牛奶的禁忌。

牛奶吧在首都吉佳利尤其受到歡迎。在盧安達大屠殺後,盧安達人積極整頓國家,吉佳利快速都市化,當地人也因而沒有放牧的空間,只有在牛奶吧才能找到新鮮的牛奶。
牛奶吧提供的牛奶主要分為兩種,一為呈現淡淡黃色的溫熱生牛乳(inshyushyu)、另一種則是冰涼濃稠的發酵奶(ikivuguto),和超市賣的滅菌牛乳口感完全不同,也是牛奶吧在超市林立的情形下仍能屹立不搖的原因。
除了原味牛奶,也可以自己加上蜂蜜或糖等調味,搭配烤餅、雞蛋、蛋糕、或甜甜圈。

就像台灣最近手搖店紛紛開放座位,手搖店除了喝飲料外,也成了聯絡感情的場域。在經歷了被殖民以及種族屠殺之後,牛奶吧成了盧安達人擁抱文化、並且和朋友社群交流感情的好地方。
(整理自BBC、The Culture 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