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一起吃表示感情好:衣索比亞的因傑拉餅

2021-05-31
隅飲食
, , , ,

(epicuriantime)

台灣常見的主食以米飯、麵食為主,偶爾有些西式的麵包,但其實除了這三種以外,主食還有著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從飲食文化中更能見到各個民族的性格與精神。之前提過來自亞美尼亞的薄餅,這次要介紹的,則是非洲國家衣索比亞的傳統主食——因傑拉餅。

傳統的因傑拉餅(Injera)是無麩質的淺米色麵餅,成份為苔麩(teff)——又稱為衣索比亞畫眉草,是生長在東非國家衣索比亞及厄利垂亞Eritrea)高原的植物。因為穀粒極為細小而獲得苔麩之名,在衣索比亞的閃族語裡是「丟失」的意思,因苔麩過於細碎而容易飛散。

細小穀物苔麩是做成傳統因傑拉餅的原料(schaer)
使用苔麩製作的因傑拉餅顏色較淺也較為昂貴

因為苔麩價錢較為昂貴,改良後的因傑拉餅可能會加上小麥等材料,變成顏色較深的餅皮。

改良後的因傑拉餅因為加上小麥等原料而讓顏色變深(harpers bazaar)

製作因傑拉餅時,要將苔麩麵糊一圈一圈倒在圓形平底煎鍋(mitad)上,鋪平整後用大鍋蓋悶住,只要幾分鐘就可以起鍋。過程看似容易,實際上卻不簡單,如果麵粉不夠均勻平整,起鍋時容易碎掉。

因傑拉餅因為苔麩的關係,入口後有個酸酸的味道,口感則像海綿蛋糕,這樣的特性讓它可以飽滿地吸收各種配菜及醬料。

傳統上,衣索比亞人會在一個大盤子上擺一張大大的因傑拉餅,餅皮上面放上各式各樣的菜色及配料。除了這個菜色豐富的大盤子外,還會另有一盤一捲一捲的因傑拉餅,大家隨手拿起一捲餅皮後,撕下適當大小當作湯池,舀大餅皮上的醬料及配菜享用。等大餅皮上的配菜漸漸被完食、底下的因傑拉麵餅已吸收足夠的湯汁,就能開始進攻食用大盤子上的因傑拉餅了!

因傑拉餅有湯匙的功能,抓一捲餅皮撕成適當大小沾醬食用(Borkena)

承裝菜色的大盤子象徵了衣索比亞文化對社群的重視。台灣俗語說明兩人很親近時,會說「吃同一鍋飯長大的」,衣索比亞人則是藉由「吃同一盤菜」體現好感情。親朋好友除了圍坐在一起飲食,還會用因傑拉餅沾好醬料、送進對方口中,表現對對方的愛與尊敬。這樣重視人際互動的飲食文化在當地稱作「gursha」。

口感獨特的因傑拉餅值得饕客們大膽嘗試,但就如同紐約的衣索比亞餐廳老闆羅密歐(Romeo)所說,要嘗試衣索比亞美食,記得帶著開放的心胸,不要害怕像當地人一樣用手取用菜色,才能體會到最道地的快樂!

(整理自InsiderWild JunketCulture Trip

更多世界的美味故事​